本書從第一章開始討論初唐時期佛教僧人對動、植物進行的分類,這一分類一方面繼承了佛教律典的傳統,另一方面結合了分類者的文化背景以及個人日常生活經驗。隨后在第二章討論南北朝隋唐佛教文獻中十二生肖形象和意義的變化,從這一變化可以看出佛教世界觀在中國文化背景中被理解、接受、扭曲、修改的過程。在第三章討論馴虎敘事,從這一討論中可知僧人作為中世紀社會秩序中的特殊群體,與動物在日常生活中結下不解之緣,而其與動物相伴的行為亦被塑造成理想的宗教實踐模式,這一模式與歐洲基督教所塑造的圣徒與動物相伴的形象可以對應。第四章討論中古佛教文獻中的動物名號變遷,著重討論佛教在進入中國文化之后從以獅子為主要象征性動物變成以虎為主要象征性動物的過程,同時追溯了獅子在塑造佛教思想和實踐權威過程中如何被賦予特殊意義,以及這一意義與古代印度次大陸自然環境之關系。第六章討論九龍在中古文獻中的流變。首先探討佛教文獻《普曜經》的漢譯術語問題,探討中國古代作為政治權威象征符號出現的九龍如何出現在漢譯佛教文獻中,然后揭示了這一主題如何進入道教文獻傳統,以及其影響如何又進入政治話語的過程,這些章節均是從具體史料出發來提出新問題,并從各個角度來解決這些新問題。在具體討論中也引入了文學批評、人類學分析等手段對材料進行細致的分析。第五章談世界史視野下的猛獸與權力,則更多是從基本假設出發提出新問題。將猛獸作為象征在古代政治權力和權威建構中的意義放在一個世界史的上下文中考察,并試圖提出世界各地動物與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具有共通性和關聯性的問題。
適讀人群 :中國古代史研究者、愛好者 作者以動物作為切入點來探討宗教研究領域的一般性問題,如十二生肖、龍王等都在本書討論之列,既新穎又富有趣味。
陳懷宇,生于1974年,江西樟樹人。現任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助理教授,2011—2012學年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歷史學部研究員。主要研究興趣為中國宗教史與思想史、絲綢之路文化史、近代思想與學術。已出版著作《中國中世寺院主義之復興》、《普林斯頓東亞圖書館藏敦煌吐魯番出土漢文文書注記目錄》,并發表中、英文論文數十篇。
緣起
導論:動物、宗教與秩序
一、引言
二、理論框架與方法論的檢討
三、主題的闡釋:動物、政治與宗教
四、材料的解釋:敘事、隱喻與象征
五、結語
第一章 中古時期佛教動植物分類
一、引言
二、佛教動物分類學
三、佛教植物分類學
四、結語
第二章 從十二時獸到十二精魅:南北朝隋唐佛教文獻中的十二生肖
一、引言
二、從四方順序的轉換看世界觀的轉換
三、從十二時獸到十二精魅:六朝隋唐佛道思想的交融
四、結語
第三章 中古佛教馴虎記
一、引言
二、早期佛教文獻所見自然空間及其猛虎論述
三、高僧馴虎記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