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謂語和稱謂方式是言語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用系統思維和個案分析的方法,全面考察了漢語親屬稱謂語、通用社交稱謂語以及行第稱謂語、敬稱稱謂語與謙稱稱謂語的產生方式、嬗變趨勢、語用特點,從語言的角度,對整個漢語稱謂語從古到今的整體面貌和發展規律進行了概括和分析。
在很多時候人們常常感到不知該如何得體地稱呼別人,陷入一種進退維谷的境地。本書從語言應用的實際出發,在具體的言語交際中考察了稱謂方式即稱謂語使用的困境和規律,提出了漢語稱謂的兩大原則。本書稿認為,漢語稱謂原則與稱謂語的選用密切關聯,稱謂原則控制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是直接支配人們如何使稱謂語的精神指揮棒。
稱謂語和稱謂方式既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能夠充分反映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和社會政治制度,是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歷史的積淀,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
李樹新,內蒙古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內蒙古語言學會會長,中國語言學會理事,長期從事文化語言學研究,發表稱謂研究論文多篇。2005年1月25日《光明日報》刊載了馬麗的《漢語稱謂研究十年》一文,文章在回顧漢語稱謂研究狀況時對作者的稱謂研究給予了高度評價——“漢語稱謂的文化因素研究是這個時期的熱點,李樹新《現代漢語稱謂詞與中國傳統文化》開創了這個時期研究的先河。”作者的論文《漢語稱謂的兩大原則》、《論漢語稱謂的困境與缺環》、《漢語親屬稱謂泛化的文化心理考察》等文章明確提出了稱謂的兩大原則——等差原則和情感原則, 引起社會反響,相關論文中的觀點被國內學者認可并采納。2005年主持內蒙古自治區社科規劃辦課題“漢語稱謂詞的嬗變與稱謂原則研究”,2011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 “漢語通用社交稱謂語的嬗變與稱謂原則研究”(11BYY033)項目。《光明日報》(2005年6月14日)“光明對話”欄目刊登了專訪李樹新的文章《我該怎么稱呼你》。
目前承擔國家重大招標項目“中華多民族諺語整理與研究(16ZDA178)”一項,為項目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