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參與的階段性演進與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以公民參與社區治理為例》以權利、利益和責任三個橫向維度,國家、市場和社會三個縱向維度為基礎構建了社會參與評價的理論分析框架和社會參與評價指標體系,論證了社會參與的階段性演化及其路徑變遷的實質是以權利、利益和責任為基礎的國家、市場和社會關系的深刻變化。基于上述指標體系以公民參與社區治理為例進行評價發現,我國當前社會參與出現的主要問題既包括表面意義上的社會參與的動力和能力問題,也包括深層次的公共權力的非契約化問題、政府主導的道路選擇問題、社會參與的非制度化和無序問題,以及社會參與的代表性問題。最后從權利保障、利益維護和責任培育三個維度提出公民與政府在社區治理中角色的重新定位、公共權力契約化的機制建設、從“獨打保齡球”到共舞的藝術、提升社會參與權利意識和參與能力、利益分享是有效參與動力以及構建保障公民有序參與制度等六點建議。
中國的轉型在本質上是重塑國家與社會、國家與市場之間關系的復雜實踐過程。因此,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總目標,要求政府、市場和社會依法共同參與國家治理,要求不斷擴大公民依法有序參與政治經濟和社會事務。為了對這一歷史實踐有一個深入客觀的描述,本研究對轉型這一偉大歷史實踐進行檢驗分析,來探究國家、市場與社會關系的深刻變化對社會參與進程的影響。同時,圍繞著權利、利益和責任三大主線對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參與展開了相關研究。這一研究為研究我國社會參與階段性演進與評價指標體系奠定了重要基礎和前提。
將社會參與的階段性演化作為一個分析框架來研究我國社會參與的實踐歷程、演化特征及其評價指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本研究力求通過理論研究、社會調查和實踐檢驗,在全體成員共同努力的基礎上促成以下三個目標:
一是通過將社會參與內在演化的機理同我國轉型社會漸進式發展實踐特色相結合,在理論預設和實踐檢驗的基礎上,形成一個全新的理論研究框架。
二是運用全新的理論框架對我國社會參與的階段性演進及其路徑變遷進行描述分析,梳理總結不同階段社會參與的主要成因、核心特點以及當前階段我國社會參與的復雜性和融合性。
三是設計出一套符合中國現階段發展特征的社會參與評價指標體系,既能反映公民個體全面發展的需要,也能體現國家和社會對公共秩序目標的要求。
四是通過理論分析框架,利用形成的指標體系對我國社會參與社區治理的實踐進行分析評價,總結社會參與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提出推進社會參與的政策建議,為我國社會參與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提供參考與借鑒。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意義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義
第二節 文獻綜述與評價
一、目前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和趨勢
二、社會參與社區治理文獻
三、社會參與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文獻
四、簡要評價
第三節 研究思路與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節 創新與不足
一、研究創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論基礎和基本概念
第一節 理論基礎
一、社會參與理論
二、社會契約理論
三、公共選擇理論
四、社會自治理論
五、公共權力轉型理論
六、國家與社會關系形態理論
七、協商民主理論
第二節 基本概念
一、社會參與的界定
二、參與權利的界定
三、參與利益的界定
四、參與責任的界定
五、社區治理內涵界定
第三章 社會參與的階段性演進及其路徑變遷
第一節 社會參與的階段性演化:一個分析框架
第二節 我國社會參與的階段性演進變遷
一、社會參與的權利確立階段(1949-1978)
二、社會參與的利益維護階段(1980-2010)
三、社會參與的責任回歸階段(2012至今)
第三節 新時代社會參與的復雜性與融合性
……
第四章 階段性演進視角下社會參與評價指標體系
第五章 基于社會參與社區治理的分析評價
第六章 社會參與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
第七章 啟示與反思
結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