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系統動物營養學導論》一書是盧德勛研究員在他2004年8月出版的《系統動物營養學導論》學術專著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訂完成的。2004版《系統動物營養學導論》的出版標志著我國學者在探索構建具有時代特征的動物營養學理論和技術體系征途上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獲得了開創性的、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之后,又經過12年的研究、探索和創新,《新版系統動物營養學導論》修訂和增補了2004年以來系統動物營養學發展的新成果,《新版系統動物營養學導論》進一步強調要在系統科學思維指導下推動動物營養學與飼料科學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體系創新,對系統動物營養學在思維方式、研究范圍、研究內容、研究技術與應用體系等方面的創新成果進行了系統梳理與總結,特別是根據系統科學理論和方法在分子營養學基礎上首次提出發展微觀營養學的學科戰略;增加了飼料科學理論和技術體系創新工程、日糧營養平衡理論、營養組學型飼料產品、日糧診斷技術、動物多層次營養平衡理論、營養工程技術體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技術創新成果,全面展示了盧德勛研究員幾十年來對動物營養學和飼料科學兩大學科體系創新工程的突出貢獻。
《新版系統動物營養學導論》匯集了盧德勛研究員過去56年來,特別是近11年來帶領他的同事、學生們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盧德勛研究員畢生苦心思考與不懈研究的成果結晶,對推動動物營養學和飼料科學兩大理論和技術體系創新和動物營養科學發展的現代化進程必將產生重大的、深遠的影響。
在過去56年來,盧德勛研究員為中國動物營養學發展鞠躬盡瘁、不懈努力、默默無聞地為實現他提出的“讓中國動物營養學整體走向世界”的中國夢付出了自己的人生大部分年華,深受我國動物營養學界同仁尊敬和愛載。2007年退休后,他依然老驥伏櫪、壯志不已,不顧體弱多病,繼續參加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咨詢和指導工作;筆耕不輟,繼續努力從事動物營
序一
序二
投身學科理論和技術體系創新的新時代
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系統動物營養學的研究對象和性質
第一節 系統動物營養學的定義和性質
第二節 系統動物營養學與傳統動物營養學的區別
第二章 系統動物營養學的整體思維方式
第一節 學科整體思維方式的重要性
第二節 系統動物營養學學科整體思維方式的特點
第三章 系統動物營養學的產生和發展
第一節 系統動物營養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 系統動物營養學的發展和展望
第二篇 動物營養系統及其調控
第四章 動物營養系統分析
第一節 動物營養系統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動物營養系統的結構
第三節 動物營養系統功能
第五章 動物營養系統內營養物質的轉化和利用
第一節 含氮物質
第二節 葡萄糖和短鏈脂肪酸
第三節 脂類的轉化和利用
第四節 水的循環
第五節 礦物質的轉化和利用
第六節 動物營養系統內各種營養物質轉化和利用的整體觀
第七節 營養與動物健康
第六章 微觀層次的營養研究
第一節 微觀營養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 微觀營養學的定義、學科特征及其研究內容
第三節 微觀營養學的研究方法與技術
第四節 我國微觀層次的營養研究進展示例
第五節 微觀營養學的發展展望
第七章 動物機體自我營養調控功能
第一節 動物機體自我營養調控功能的概念、運行特征及其生理意義
第二節 采食調控
第三節 營養物質代謝的穩衡控制
第四節 營養物質的協調分配
第五節 抗營養性應激調控
第八章 動物營養系統的調控
第一節 動物營養調控理論的歷史發展
第二節 消化道營養調控理論的基本內容
第三節 系統整體營養調控理論的基本內容
第四節 反芻動物營養調控
第五節 豬的營養調控
第六節 家禽營養調控
……
第三篇 系統動物營養技術概述
第四篇 飼料科學理論和技術體系的創新和發展
第五篇 動物營養工程
查看全部↓
《新版系統動物營養學導論》:
2.結構和功能相關性任何系統都具有一定的結構。系統的結構是系統中各種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和關系的總和。結構是系統的普遍屬性。沒有無結構的系統,也沒有離開系統的結構。系統的功能是指系統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特性和能力。由此可見,功能也是系統的一種屬性。系統的功能與結構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只要系統的結構存在,它所具有的功能也存在。系統整體的功能與組成系統整體的要素的功能是密切相關的,但系統整體的功能又不同于各要素的功能,更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的簡單相加。它是通過組成系統的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而在系統的整體水平表現出來的新的功能。這就是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整體觀。所謂系統和功能的相關性是指一定的結構具有一定的功能,功能不能脫離結構而存在。一方面,系統的結構是系統功能的基礎。只有系統的結構合理,系統的功能才能良好,系統整體功能才能得以充分發揮。另一方面,系統的功能可以反作用于系統的結構,兩者是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
3.開放性系統是處在一定的環境之中,盡管系統的功能是由系統內部相互聯系的要素所決定的,但系統的功能只有在系統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表現出來。系統的環境是指系統存在的外部條件,是系統以外并對系統具有影響或作用的諸因素的集合。在一個大系統中,對于某一特定的子系統來說,其他子系統都可以看作是該子系統的環境。系統的開放性就是指系統具有不斷地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性質和功能。系統向環境開放既是系統得以向上發展的前提,也是系統得以穩定存在的條件。
4.動態性、穩定性系統論認為任何系統都處在運動變化之中。因為任何一個系統的要素、系統的結構、系統的功能、系統的內部聯系及外在環境都在變化中,系統與環境間進行著不斷地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系統的穩定性則是指系統具備自我穩定的能力,能夠在一定范圍內自我調節,從而保持和恢復原來的有序狀態,保持和恢復原有的結構和功能。系統之所以被稱之為系統,就是因為系統具有相對靜止性,它在一定的范圍內是穩定存在的。系統的穩定性與力學分析中的傳統穩定性概念有著原則的區別。傳統的穩定性概念是一種平衡的、靜止的穩定性;而系統的穩定性是一種在非平衡狀態下保持自身有序性的穩定能力。系統的穩定性是一種處于開放之中的穩定性。沒有開放,就沒有穩定。系統的穩定性是在開放與環境交流中實現和保證的。系統的穩定性是在運動中實現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實際上任何開放系統的穩定性,也就是動態的穩定性,只有在動態之中才能保持穩定。這就是系統的開放性、動態性和穩定性的密切關系。耗散結構理論之所以把自己叫作耗散結構,就是強調系統的穩定性是在與環境的動態交換之中才得以保持的,是一種動態的與環境交換之中的穩定性。由于封閉系統必定自發地走向無序狀態,因此實際上是沒有穩定性而言的。如果說它也可以趨向某種穩定性的話,那就是以犧牲系統發展活力,進入熱平衡態為代價的。
因研究角度不同,系統的分類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如果從系統與環境的關系來看,系統可分為開放系統、閉合系統和孤立系統。開放系統是指能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系統。大多數系統都是開放系統,包括動物營養系統在內的所有生物系統都屬于開放系統;閉合系統是指與周圍環境只有能量交換而無物質交換的系統,如廣播通訊系統;孤立系統是指與周圍環境不發生任何形式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系統,如晶體。
此外,還有多種系統的分類方法。比如,按系統形成的自然性將系統分成為自然系統和人造系統;按系統的動靜態將系統分為動態系統和靜態系統;按構成系統的要素是物質實體還是概念將系統分成為實體系統和功能系統(又稱軟系統);按系統的可控制程度將系統分為白箱系統、黑箱系統和灰箱系統;按系統復雜程度將分為大系統、小系統和巨系統(又稱特大系統);還可以按所已知的具體專業對象對系統進行分類,稱為對象系統。顯然動物營養系統就是一種按所研究的具體專業對象分類的對象系統。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