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入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臺。
以人民為中心,加強理論聯系實際,讓每一個研究成果為上海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建設貢獻智慧。
期望《2019年上海市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報告》能給讀者帶來探索的勇氣和嚴謹的思考。
體育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志性事業,是豐富城市文化、提振城市精神、彰顯城市品質、促進國際交流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市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體育發展,2015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首次提出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建設目標;2017年5月,市第十一次黨代會進一步明確要加快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建成什么樣的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如何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是新時代上海體育發展的重大命題。
一、充分認識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內涵特征
全球著名體育城市是一個相對動態且綜合的概念,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而不斷變遷。目前國際上相對成熟、認可度較高的全球著名體育城市評估機構有三家,即英國Sportcal公司“全球體育城市影響指數”、英國體育商業公司“世界頂級體育城市排行榜”、博雅體育與國際體育媒體ATR聯合發布的“世界體育城市排行榜”,各評估機構評估標準各有側重。世界公認的五個著名體育城市依次是倫敦、東京、巴黎、紐約、洛杉磯。這五個城市在全球范圍內具有極強體育特色,能夠承擔高層次專業化體育服務功能,在全球體育文化生態網絡中占據主導地位,在國際上具有較強體育影響力和輻射力,其核心特征表現為:是全球優質體育資源的集聚與擴散中心、高端體育產品與服務的生產與消費基地,也是全球體育文化傳播與交流的樞紐。具體分析,主要有以下六個共同特征:(一)都是世界公認的全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高,綜合實力強
從知名管理咨詢公司科爾尼(A.T.Kearney)近年來發布的全球城市排行榜來看,五座著名體育城市全部進入全球城市排行榜前10位,著名體育城市的排名和全球城市的排名高度相關。全球城市指數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圍繞商業活動、人力資本、信息交換、文化體驗與政治參與等五大維度共27個具體觀測指標,綜合評估城市的全球競爭力。其中直接與體育相關的觀測指標是國際體育比賽的數量,同時國際比賽還會直接影響另一項觀測指標即國際游客的數量。
(二)舉辦或承辦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綜合性運動會或單項頂級賽事
五座城市中除紐約外,全部舉辦過奧運會。倫敦是歷史上首座三度舉辦奧運會的城市,成功申辦2024、2028年夏季奧運會的巴黎、洛杉磯將第三次舉辦奧運會,東京也將第二次舉辦奧運會,足見奧運會與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高關聯度。同時,倫敦、巴黎、洛杉磯都曾是足球世界杯的舉辦城市。另外紐約、倫敦、巴黎是網球四大滿貫賽事舉辦城市,紐約、東京和倫敦則是馬拉松六大滿貫賽事舉辦地。
(三)體育生活化特征明顯,體育人口眾多
市民包括青少年在內,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人口比例非常高,體育運動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這得益于西方悠久的體育文化傳統、深人人心的運動健康理念。同時,發達的體育社會組織、數量眾多的社區體育俱樂部,包括體育場館設施在內的完善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則為人們參與體育提供了組織基礎與物質載體。厚實的群眾基礎又為競技體育、職業體育、體育產業的發展以及大型賽事的舉辦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
第1篇 群眾體育
上海堅持體育鍛煉的市民健身與健康現狀調查及分析
上海體育融入“15分鐘社區生活圈”研究
融媒體背景下“體醫結合”促進健康創新模式研究
奉賢區社區體育設施共享模式研究報告
上海體育社會組織實體化建設研究——以黃浦區為例
中心城區社區體育設施空間布局及優化策略研究——以徐匯區為例
“共享奧運”視角下上海深入開展群眾冰雪運動的路徑研究
第2篇 競技體育
上海青少年體育競賽標準化建設研究
健康服務視域下上海青少年科學健身指導服務體系研究
上海市少體校“教練員一運動員”關系處理及教練員服務能力提升研究
體教融合模式的實踐探索——以曹乒校與楊泰實驗學校合作為例
長三角青少年足球協同發展路徑研究
第3篇 體育產業
上海市民體育消費熱點研究結題報告
動力結構、重點領域與推進路徑:上海推動長三角體育產業一體化發展研究
上海建設國際體育貿易中心的戰略選擇與實施路徑研究
整體性治理視角下上海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
上海自主品牌體育賽事創意產權的保護研究
快消企業贊助大型體育賽事的效果研究
第4篇 體育法治
上海打造國際電競之都的法治保障研究
黃浦區建設世界級濱江健身休閑帶的路徑研究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法理分析及保障機制研究
“兩育深融”有效推進區域體育項目發展的實證研究
體育消費新空間拓展背景下上海“金角銀邊”區域利用的路徑研究
全民健身視域下中心城區體育場館供需矛盾研究
國內外反興奮劑科研、宣傳和管理現狀及我市推進策略研究報告
編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