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以民族音樂學研究方法,深入田野,書寫并闡述青海安多藏族“拉伊”的音樂及文化。為解決長久以來,拉伊音樂研究的空白,從理論與音樂分析方面著手,書寫并闡釋拉伊及其文化。拉伊屬藏族情歌,流傳于青海安多藏區。介于曲調及唱詞的共性特點,筆者選取果洛、黃南、海南、海北等藏族自治州及下屬縣的幾個重要選點,進行“拉伊”及“拉伊文化”的研究。 在本文中,筆者將對拉伊進行較為系統、客觀的界定和梳理。文章包括拉伊的演唱形式及場合場合,其形成、流傳的文化語境,唱詞內容與程式結構;音樂形態、禁忌及傳承等重要方面的闡述與分析。其中,拉伊生存的文化、地理、歷史及宗教等生態語境是理解拉伊音樂與文化的背景。拉伊在民間有多種存活狀態,在本文第二章中,主要包括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六月會”儀式及“拉伊”實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的“賽馬會”、“廟會”、“六月六”與貴南縣“婚俗”及“拉伊”實錄;海北藏族自治州“拉伊大賽”實錄等。通過這些民俗儀式及包含其中的“拉伊”書寫,可呈現當下的生存、流傳及傳承現狀。作為本族音樂文化的書寫,筆者考慮到如何讓族內的民間歌手及傳承人,在本研究中擁有族內話語權。也想通過本研究,可以讓這些民間藝術家們記憶中的“拉伊財富”以文本形式得以保存。在此想法的基礎之上,本文第三章就藏族拉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切吉卓瑪,展開了傳記式及記實性寫作,主要包括她的人生背景、藝術生涯,成長經歷及其演唱風格等方面的描述。 拉伊音樂風格極具藏族民歌特色,本文第四章中將較為詳盡的分析其音樂特點。主要包括拉伊音樂形態的書寫,即旋律發展特點、曲式結構、調式調性及節拍節奏。此外,本章還涉及拉伊這一口傳音樂,所具有的即興性與變異性特點;拉伊的喉顫音唱法——“昂合”;拉伊性別之象征性;華銳族群拉伊的音樂風格;拉伊的程式性等方面。拉伊曲調與藏族其他民歌有許多相近之處,筆者就此現象,將其定義為拉伊的互文性。本文第五章主要涉及此方面的研究,包括拉伊的內部互文及外部互文兩個方面,涉及“拉伊”、“勒諧”(問答歌逗曲)、“羌勒”(酒歌)等三種民歌種類。此外,拉伊在安多藏區廣泛流傳,其音樂存在共性特點,筆者通過多方訪談、曲調收集及史料查閱,發現藏族游牧生產方式及部落遷移與之有很大關系。本文第六章藏族拉伊之文化闡述中,對拉伊曲調的共性現象進行了較為客觀的闡釋。
銀卓瑪(女,1979-)、藏族、出生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中央音樂學院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博士后,F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理事。研究方向為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宗教音樂研究。主要成果如《神圣儀式與世俗情感——青海黃南民俗儀式及拉伊研究》、《藏族“拉伊”(情歌)及其文化研究》、《拉卜楞寺“道得爾”佛樂及其文化研究》等。此外,榮獲多個獎項,如2010年榮獲“人音社杯”第三屆中國音樂評論學會獎暨第四屆高校學生音樂書評大賽二等獎,2014年榮獲“中央音樂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15年獲第57批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一等資助項目,2018年5月獲“第四屆‘學會杯’論文評選結果全國一等獎(排名第一)等。并獲得多個院級和國家級課題,如2019年獲批并承擔“2019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藏族古樂譜輯錄(安多藏區)》課題負責人,獲批并承擔“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藏傳佛教中漢藏音樂文化交流遺存的考察與研究》(編號:19BD066)課題負責人。銀卓瑪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如2014年12月,被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吸收為中國第一批注冊的文藝志愿者,2014年2月,茲聘請為湖南省古丈縣文化藝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