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法學在國際上多年了都是被放在“應用法學”的領域去研究的。任何應用法學學科,也均有自己的“基礎理論”,否則便成了“實用主義”學科。但各國至今還沒有過完全脫離應用去“鉆研”所謂的知識產權“基礎理論”而有可取之成果的。理論沒有實踐基礎將是海市蜃樓,實踐沒有理論指引極易迷失方向,應用法學需要司法實踐與理論創新的雙向互動。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法院受理和審結了大量伴隨新技術、新產業發展而來的著作權糾紛案件,法官運用民法、著作權法的法理、規則裁判案件,力求解決新技術發展帶來的法律挑戰,在定分止爭的同時,其中一些判決確立了裁判規則,樹立了判決的社會導向。著作權侵權案件的日益增加,客觀上要求法官司法能力不斷提升。時至今日,法官早已擺脫了法律自動售貨機的角色,司法的過程難以用簡單的三段論所能概括。抽象的法律規定需要借助法院司法而具體明確,有時候,案件處理已經超出了個案影響,整個行業甚至全社會都在關注法院如何作為。《著作權侵權成案研究》著眼于著作權侵權案件裁判的實踐運行,意在為法官審理案件提供系統性的分析路徑,以期增進裁判規則的可理解性、裁判結果的可接受性,嘗試構建溝通學者與法官的裁判方法之路。
王忠誠,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專業博士研究生,天津法官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民商法、知識產權法、司法制度,在核心期刊等刊物公開發表法學論文十余篇,參編法學著作兩部。
導論
一、研究背景與選題意義
二、研究現狀與研究期望
三、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 訴訟成案的回顧與展望
第一節 糾紛案件的歷史回顧
一、無法可司時的事實為王
二、有法可依時的以法之名
三、有據可判時的折沖平衡
第二節 侵權糾紛的未來展望
一、回應正當性追問
二、迎接技術發展挑戰
三、消解司法造法質疑
四、消化法律移植癥結
五、調整利益關系平衡
第二章 事實認定的現實考察
第一節 案件事實的認定還原還原
一、必要事實的無意失察
二、客觀事實的認識偏差
三、直接證據的靈活掌握
第二節 案件事實的剪裁取舍
一、相關事實的認知混淆
二、背景事實的認知偏離
三、事實取舍的認知雜糅
第三節 事實法律的契合過渡
一、法律評價偏離事實時空維度
二、法律評價超越事實影響場域
三、法律評價臆斷事實發展走向
……
第三章 判決法律依據的實證分析
第四章 裁判論證的深度解析
第五章 裁判功能的現實研判
第六章 裁判演繹的進路研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