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結構與文化認同:唐宋之際的文武關系(875~1063)》本書從描述文官與武官政治權力自唐末至北宋中期的消長過程入手,分析導致雙方在文化認同上由模糊轉變為嚴重對立的因素。權力爭奪是導致文、武官之間關系緊張的主因。為了爭取君主的重視,文士將武人描述為貪婪無知,而強調自身具有學養、道德的重要性。隨著文官權力自后周、北宋逐步擴張,文士對武官的歧視日益加深,并透過制度的規范,阻止文、武官身份的轉換。文、武官對立因而成為宋代政治上無解的難題。
作者用法國年鑒學派的方法論,對安史之亂后唐代文、武勢力的消長,以及文士對軍隊、戰爭的態度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并從權力結構與文化認同的角度對唐宋之際的文武關系做了深入分析。
方震華 祖籍上海,1966 年生于臺灣臺南。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臺灣師范大學歷史所碩士,美國布朗大學歷史系博士,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以唐、宋時期政治、軍事史為主,尤其關注軍隊體制、文武關系、戰爭敘事與夷夏關系等議題。
中文版序言
博士論文致謝辭
緒論
第一章 文武分途的序曲
唐代前期的文武合一
安史之亂后文官與武官的互動
第二章 武人權勢的擴張(875-950)
黃巢之亂與中央權威的崩解
新王朝的建立與合法化
重建唐室的努力
戰亂時代的再臨
第三章 文武關系的轉變(875-950)
武官的雙重形象
文臣的地位與形象
文治傳統的延續
第四章 文治政府的復興(951-997)
統一帝國的恢復
文臣權力與地位的增長
外患威脅與武官的政治舞臺
第五章 文臣的全面性勝利(998-1063)
綏靖政策與和平再臨
武人權勢的沒落
不容挑戰的文官優勢
第六章 文武對立的深化
文武身份的二元對立
文官與武官的制度性區分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才兼文武的追求
唐代后期士人的軍事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