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醫學院校康復治療學專業教材:社區康復學(第2版)》是理學療法(PT)專業、作業療法(OT)專業合用的教材,分三個篇章。第一篇為理學療法(PT)專業和作業療法(OT)專業合用的社區康復概論,主要介紹當前世界衛生組織等在全球正式發布《社區康復指南-2010》的內容、國內社區康復最新理念和在社區開展的實踐活動的建議,以及簡要的社區康復管理知識;第二篇是社區理學療法(PT),重點介紹社區實用的理學療法技術和常見病、殘的理學治療方法;第三篇是社區作業療法(OT),重點介紹社區實用的作業療法技術和常見病、殘的作業治療方法。
《高等醫學院校康復治療學專業教材:社區康復學(第2版)》主要用于臨床康復治療學本科教育、康復醫學專業方向教育和臨床醫學專業康復醫學教育,也可用于康復工作者和醫療衛生工作人員學習社區康復知識。
社區康復(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CBR)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78年召開的國際初級衛生保健大會及該會議訂立的《阿拉木圖宣言》(DeclarationofAlma-Ata)簽署生效之后,將其視為推進發展中國家殘疾人享受康復服務的一項策略,開始推廣的一項工作。社區康復經濟有效、簡便易行,30余年來全球發展迅速,得到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的認同,也受到廣大殘疾人及其家庭的歡迎。當今,社區康復所涵蓋的內容已經大大拓展,發展成為一個多部門戰略,旨在滿足殘疾人的廣泛需求,確保殘疾人參與和融入社會生活,并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20世紀80年代,康復的理念引入我國,與此同時,社區康復得到重視并加以倡導。我國開展社區康復工作20多年來,社區康復實踐不斷順應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的改革和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已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在此基礎上,現已形成社區建設、社會保障、社區衛生、殘疾人社區康復服務等相關領域互相融合、協調發展的格局與方法。2005年,衛生部、民政部、中國殘聯等聯合開展“全國殘疾人社區康復示范區”培育活動,以點帶面,推動了城市地區社區康復工作的發展。2009年,又開展以農村為重點的“全國殘疾人社區康復示范縣”培育活動,“十一五”期間,共培育了347個示范縣(市、區)。示范培育活動時間不長,但效果顯著,對于進一步加強殘疾人社區康復工作,實現到2015年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加強康復治療學專業本科教育和社區康復培訓工作是完善殘疾人康復服務體系建設的根本途徑,培養致力于以社區為基礎的康復人才,是形成基層殘疾人康復工作長效機制,促進殘疾人社區康復工作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
第一篇 社區康復概論
第一章 社區發展與殘疾問題
第一節 社區與社區發展
一、社區與社區發展概述
二、我國社區建設和社區發展
第二節 殘疾概念的演變
一、傳統模式
二、醫學模式
三、社會模式
四、國際健康和殘疾分類(ICF)與殘疾
五、殘疾是社會發展的問題
第三節 社區殘疾人工作
一、社區(村)殘疾人
二、社區(村)殘疾人工作組織形式
三、社區(村)殘疾人工作主要內容
四、社區殘疾人工作基本方法
第四節 殘疾人工作與社區建設同步發展
一、將殘疾人工作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二、將殘疾人工作納入社區建設規劃
三、將殘疾人工作納入當地政府年度工作計劃
四、在社區建設中實現殘疾人自我規劃
第二章 以社區為基礎的殘疾人康復
第一節 社區康復概述
一、社區康復由來
二、世界三大組織的定義
三、我國社區康復定義
第二節 社區康復的目標和原則
一、社區康復目標
二、社區康復原則
第三節 社區康復的發展
一、三種康復途徑
二、全面康復
三、世界衛生組織的社區康復矩陣框架(CBR Matrix)
第三章 社區康復的實踐活動
第一節 社區康復基礎活動
一、殘疾人基線調查
二、資源圖與資源利用
三、網絡
四、服務記錄與成功案例收集
五、能力建設與培訓
六、社會宣傳與動員
第二節 社區康復的殘疾預防
一、概述
二、目的和意義
三、殘疾預防內容和方法
四、我國殘疾預防的成就和發展
第三節 社區殘疾人健康與康復
一、概述
二、目的和意義
三、健康與康復的內容和方法
四、我國殘疾人社區康復的成就和發展
第四節 社區殘疾人全納教育
一、概述
二、目的和意義
三、針對社區和殘疾人的內容和方法
四、我國殘疾人教育的成就與發展
第五節 社區殘疾人生計發展
一、概述
二、目的和意義
三、針對社區和殘疾人的生計發展的內容和方法
第六節 社區殘疾人社會融合
一、概述
二、目的和意義
三、針對社區和殘疾人的內容和方法
第七節 社區殘疾人權利保障
一、概述
二、涵義和主要內容
三、目的和意義
……
第二篇 社區理學療法
第三篇 社區作業療法
主要參考文獻
(二)資源圖制作的方法
1.工具與材料大紙、彩色筆或就地取材(樹葉、谷粒等)。
2.步驟
(1)將一張一開的牛皮紙或大白紙用圖釘釘在展示板上,也可貼在墻上或鋪在桌子上。
(2)在紙的上方寫上某縣某鄉(鎮)某村資源圖并標注方向(可按當地人的習慣標注)。
(3)繪出主要的地形地貌,如山脈(峰、坡、谷等)山勢走向、海拔、坡度、沙漠等;同時標明基本的自然資源,包括水、礦產、野生動物等。
(4)繪出殘疾人大體位置和基礎設施及地物信息,如道路及走向、房屋及類型、水源和電力設施、社區內組織機構的位置(村委會、學校、衛生院、商業網點、企業或加工廠等)、障礙等。
(5)對與社區有直接關系的外部社會資源的位置及與社區的距離進行標注,包括地方政府(縣、鄉政府管理及服務部門,殘聯,殘協等)、中心學校、集貿市場、醫療衛生、交等內容。
(6)注明種植業用地(作物種類、分布位置、面積)、牧業用地(牧場、草場、圈養地等)、林業用地及林業資源(樹種、林種、天然林、人造林等)。進行土地類型劃分的描述(如:一等地、二等地等)。
(7)在圖上注明自然災害如水土流失情況嚴重的區域及其發生頻率等內容。
(8)如有必要,在空白處或另外的大紙上,說明村、組之間的類型劃分、各自特點。
(9)制作圖例以及注明制圖日期、制圖人姓名、地點。
3.注意事項
(1)按照自己的思路確定方向、邊界、注明內容。盡量采用不同的符號、線條、顏色,增加直觀性、形象性。
(2)使用此工具時,不應對比例尺、圖例等作規定。
(三)資源圖的應用
進行社區康復項目的社區資源調查時,協助當地人們特別是群眾使用資源圖進行討論和分析,可以實現一些目的和用途,具體要因當時研究或實踐的要求(例如農村社區)而定:
(1)研究一定區域(鄉、村、組)內可利用的自然資源、社會經濟基礎設施分布。
(2)下一級區域單元(鄉的村之間、村的組之間)之間的類型劃分。
(3)為進一步社區康復調研選擇有代表性的村、組,或者生態剖面踏查的路線。
(4)就著圖,分析當地開展社區康復項目在資源利用和基礎設施方面存在的問題和發展機會。
(5)進行監測評估時,檢查社區發展、社區康復項目是否到了開展項目活動的村、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