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的終結?!:歐盟不確定的未來》對歐元的命運進行了最新研究。作者用大量事實雄辯地證明,德國、法國、意大利及其他歐洲國家,雖然利用單一貨幣體系和統一的貨幣政策聯合起來了,但是由于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政治聯盟,最終導致各成員國之間出現巨大失衡,并對歐盟本身的穩定性構成致命威脅。而歐洲的政治精英們并沒有嘗試任何變革,也沒有采取什么實際行動去防范風險,他們自負地認為他們能找到某種足以應對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法。結果,整整十年來,歐元區各成員國一片繁榮。但是隨著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及2009年歐元危機的發生,一切都翻轉過來了:除了歐元區各國受到直接沖擊之外,危機還使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不得不為“主權風險”(即國家喪失償還債務能力的風險)承擔責任。各階層人士和廣大的投資者都認識到,要解決歐洲面臨的巨大問題,歐元區自身必須完成系統性改造。
在《歐元的終結?!:歐盟不確定的未來》的最后,作者分析了歐洲貨幣聯盟(以及這個陷入嚴重分裂的大洲)面臨的幾種可能的結局:或者維持現狀,或者根本性重建,或者冰消瓦解。最有可能的結局是后者,一切盡在德國的掌握之中!
約翰·馮·奧弗特韋爾德博士是比利時頂尖商業與經濟周刊《趨勢周刊》(Trends)的主編和總裁。其著作有《伯南克的考驗》(Bemanke’s Test,2009)和《芝加哥學派》(The Chicago School,2007)。他還出版了多部以荷蘭語寫作的著作,并經常為《華爾街日報》和其他媒體撰稿。
序
導言
第1章 漫漫長路
俾斯麥的權力游戲
“拉丁貨幣集市”
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失敗嘗試
路復伊始,羅馬何在?
魏爾納計劃
隧道中的蛇形浮動
歐洲貨幣體系
前進!雅克!
密特朗手辣無情
馬斯特里赫特“真言”
歐洲貨幣體系的根基被掏空了
歐洲貨幣體系的崩塌
馬斯特里赫特的“巫毒咒”
推遲,還是不推遲?
歐元的終結?!——歐盟不確定的未來
動蕩的最后一頁,抑或良好的開端?
第2章 未竟之業
多重益處
美元以及其他貨幣
永遠都將眾口難調
比利時的例子
一份可供對照的清單
紅旗仍在飄揚
最優貨幣區理論并不管用
內生性是場“及時雨”
屢起屢仆
德國指明了方向
“沒有母國的貨幣”
第3章 一切歸零
不合時宜的慶祝活動
山雨欲來風滿樓
帕潘德里歐點燃了引爆點
不幸成了興奮劑的低利率
競爭力越來越低
拯救希臘
三級體制
一切如戲
韋伯的單打獨斗
……
第4章 殘陽如血(一切都掌握在德國的手中)
尾聲
致謝
參考文獻
中英文人名、地名、術語對照表
譯后記
從“孕育”再經過“妊娠期”,然后“分娩”落地,并成長為“嬰兒”,歐元誕生的過程似乎足以證明對它持懷疑主義態度的人都錯了。有些人原本認為,受民族沙文主義影響的選民將會在全民公決中否決單一貨幣體制;而有些人曾經懷疑,是不是所有申請加入歐元區的國家都符合《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中規定的赤字標準;還有一些人則預測,對歐洲中央銀行行長寶座的激烈爭奪可能會導致整個計劃擱淺。然而事實是,迄今為止,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一直在按計劃推進。
上面這段話是英國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在2001年12月那段時間內寫下的。當時,對于歐洲貨幣聯盟和歐元能否成功,人們普遍持懷疑態度,而不僅僅限于盎格魯一撒克遜(英國)的經濟學家和評論家。
時光飛逝如流,轉眼已經到了2009年下半年。再一次,英國的輿論可以總結為:“這一切不可能發生。這是一個壞主意!它不會持續太久!”鑒于歐洲在歷史上也曾經幾度嘗試過建立持久的貨幣聯盟,而且大多遭到了失敗,這種懷疑主義的態度是可以理解的。在本章中,我們將首先來簡要地回顧一下1945年以前在歐洲建立貨幣聯盟的各種提議,著重為讀者介紹德國貨幣統一運動(它取得了成功)、拉丁貨幣聯盟和斯堪的納維亞貨幣聯盟(后兩者都遭到了失敗),以此來說明我們應該從這些歷史經驗中吸取哪些教訓。
俾斯麥的權力游戲
1996年,荷蘭專門研究貨幣問題的歷史學家維姆·云科爾這樣寫道: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最好的見證:在歐洲建立一個統一的政治、經濟聯盟的嘗試從來沒有中斷過,總是有人試圖讓歐洲變回到當初大一統的樣子——在文化傳統和文明生活方式的意義上。無論是哲學家還是詩人,都在為一個統一的歐洲大唱贊歌。
在歐洲大陸建立統一貨幣體系的嘗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史書上這一類的例子比比皆是。不過,如果給貨幣聯盟下一個比較嚴格的定義的話,那么有些事例可能就不適合用來作對比研究了。嚴格地說,一個貨幣聯盟必須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之間的協議,它至少要滿足如下三個條件:
1.必須存在某種單一貨幣;如果存在多種貨幣的話,那么
這些貨幣必須以某個不變的固定匯率彼此聯系起來。
2.在聯盟貨幣與可能存在的其他某種貨幣之間,必須只存在一個匯率。
3.聯盟中的所有國家都必須遵循同一個貨幣政策。
按照這個定義,最早而且取得了成功的貨幣聯盟很可能是存在于美國馬薩諸塞州、新罕布什爾州、康涅狄格州以及羅得島州之間的貨幣聯盟。大約從1650年至1750年之間,這一貨幣聯盟一直很好地維系了下來(雖然這些殖民地州還不能算做是真正意義上獨立自主的國家)。另外,美國本身顯然也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在歐洲,在建立貨幣聯盟方面第一次取得重大成功的嘗試發生在現在屬于德國的那些王國的領土上(類似的嘗試也曾經在意大利和瑞士等國家和地區發生,但是德國的例子是最有代表性的)。盡管在政治上實現統一的嘗試從未中斷過,但是到了19世紀初,德國聯邦依然包括了39個獨立的國家。這些國家中的每個小王國都有自己的貨幣。除普魯士之外,所有這些國家都很小,在經濟發展方面也非常落后。當時的政治和經濟領導人都已經意識到,這種分裂狀態阻礙了貿易和要素流動。第一步嘗試是在德國聯邦內創建一個海關聯盟(Zollverein,關稅同盟),以便消除各種貿易壁壘。幾年后,即在1838年,德國聯邦各成員國同意統一采用兩種貨幣標準:第一種是“泰勒”(Thaler),主要用于北部各國家;第二種是舊版荷蘭盾(Gulden),主要用于南部各國家。
10年后,作為普魯士王國中央銀行的普魯士銀行(Preussische Bank)開始接管大多數聯邦國家的貨幣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