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周豫才告白》《我之節烈觀》《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隨感錄》《關于楊君襲來事件的辨正》《北京通信》《我觀北大》等文章。
《魯迅著作分類全編》共十五卷,由北京魯迅博物館原副館長兼研究室主任陳漱渝、上海魯迅紀念館原館長王錫榮、魯博書屋肖振鳴主編。收錄了目前為止全部魯迅小說、散文、詩歌、雜文、書信、日記、古籍序跋、譯文序跋、科學論著、小說史略專著及經過論證的魯迅佚文。此次修訂,尊重歷史,對原注中帶有評價說明性的內容、帶有政治性和批判色彩的注釋酌情做了修改和刪節,把客觀作為原則,為讀者提供一套完備的魯迅作品集。
《生命的路》精選魯迅不同時期的散雜文,講述魯迅對人生和思想的認識,構成一條完整的生命之路。文章既有幽默的一面,又有銳利的一面,既有批判的一面,也有優美的一面。于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真實的魯迅,一個鮮活的世界。
魯迅 著 陳漱渝 王錫榮 肖振鳴 編
魯迅,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校(現東北大學)。“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較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的著作主要以雜文、小說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集外集》《集外集拾遺》等。
陳漱渝,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名譽委員。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委員,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魯迅博物館副館長兼研究室主任。著有《魯迅史實求真錄》《假如魯迅活到今天——陳漱渝講魯迅》《本色魯迅》等20余種。
王錫榮,復旦大學研究生畢業,文學碩士。現任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作家手稿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魯迅紀念館原館長。主要著作有《魯迅學發微》《魯迅畫傳》《魯迅生平疑案》《周作人生平疑案》《魯迅的藝術世界》等。
肖振鳴,學者,生于五十年代,就職于北京魯迅博物館。讀書、寫書、編書、藏書、買書、賣書、出書。擅書法。策劃過很多大型展覽。
周豫才告白
我之節烈觀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隨感錄二十五
隨感錄三十五
隨感錄三十六
隨感錄四十
隨感錄四十一
隨感錄四十八
隨感錄四十九
隨感錄
隨感錄五十八 人心很古
隨感錄五十九 “圣武”
隨感錄六十三 “與幼者”
隨感錄六十六 生命的路
題《中國小說史略》贈川島
娜拉走后怎樣
——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文藝會講
記“楊樹達”君的襲來
關于楊君襲來事件的辯正
戰士和蒼蠅
白事
通訊(復高歌)
北京通信
導師
“田園思想”
編者附白
我觀北大
馬上日記
馬上支日記
馬上日記之二
記“發薪”
上海通信(致李小峰)
廈門通信(二)
廈門通信(三)
關于知識階級
看司徒喬君的畫
在上海的魯迅啟事
習慣與改革
魯迅自傳
柔石小傳
題《陶元慶的出品》
題《外套》
題記一篇
電影的教訓
我們怎樣教育兒童的?
漫與
喝茶
世故三昧
謠言世家
韋素園墓記
自傳
零食
難行和不信
憶韋素園君
從孩子的照相說起
憶劉半農君
奇怪
奇怪(二)
中秋二愿
奇怪(三)
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
論俗人應避雅人
隱士
弄堂生意古今談
鎌田誠一墓記
名人和名言
題曹白所刻像
續記
題《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贈季巿
死
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隨感錄二十五
我曾見嚴又陵在一本什么書上發過議論,書名和原文都忘記了。大意是:“在北京道上,看見許多孩子,輾轉于車輪馬足之間,很怕把他們碰死了,又想起他們將來怎樣得了,很是害怕。”其實別的地方,也都如此,不過車馬多少不同罷了。現在到了北京,這情形還未改變,我也時時發起這樣的憂慮;一面又佩服嚴又陵究竟是“做”過赫胥黎《天演論》的,的確與眾不同:是一個十九世紀末年中國感覺銳敏的人。
窮人的孩子,蓬頭垢面的在街上轉;闊人的孩子,妖形妖勢嬌聲嬌氣的在家里轉。轉得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會上轉,同他們的父親一樣,或者還不如。
所以看十來歲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國的情形;看二十多歲的青年,—他們大抵有了孩子,尊為爹爹了,—便可以推測他兒子孫子,曉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國的情形。
中國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負教他的責任。雖然“人口眾多”這一句話,很可以閉了眼睛自負,然而這許多人口,便只在塵土中輾轉,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中國娶妻早是福氣,兒子多也是福氣。所有小孩,只是他父母福氣的材料,并非將來的“人”的萌芽,所以隨便輾轉,沒人管他,因為無論如何,數目和材料的資格,總還存在。即使偶爾送進學堂,然而社會和家庭的習慣,尊長和伴侶的脾氣,卻多與教育反背,仍然使他與新時代不合。大了以后,幸而生存,也不過“仍舊貫如之何”,照例是制造孩子的家伙,不是“人”的父親,他生了孩子,便仍然不是“人”的萌芽。
□看不起女人的奧國人華寧該爾(Otto Weininger)曾把女人分成兩大類:一是“母婦”,一是“□□”。照這分法,男人便也可以分作“父男”和“嫖男”兩類了。但這父男一類,卻又可以分成兩種:其一是孩子之父,其一是“人”之父。□□種只會生,不會教,還帶點嫖男的氣息。第二種是生了孩子,還要想怎樣教育,才能使這生下來的孩子,將來成一個完全的人。
前清末年,某省初開師范學堂的時候,有一位老先生聽了,很為詫異,便發憤說:“師何以還須受教,如此看來,還該有父范學堂了!”這位老先生,便以為父的資格,只要能生。能生這件事,自然便會,何須受教呢。卻不知中國現在,正須父范學堂;這位先生便須編入初等□□年級。
因為我們中國所多的是孩子之父;所以以后是只要“人”之父!
題注:
本篇□初發表于1918 年9 月15 日《新青年》第五卷第三號,署名唐俟。收入《熱風》。《新青年》自1918 年4 月第四卷第四號起,發表關于社會和文化的短評,總題為“隨感錄”,并標序號,自第56 篇起,在序號后另標篇名。從1918 年9 月第五卷第三號起至1919 年11月第六卷第六號止,魯迅在該刊共發表“隨感錄”27 篇,后全部收入《熱風》。關于本篇,魯迅于1919 年5 月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說:“對于家庭問題,我在《新青年》的《隨感錄》(二五,四十,四九)中,曾經略略說及,總括大意,便只是從我們起,解放了后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