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年選”中的一種,選輯2020年度中國最好的散文,全都發表于公開出版的報刊或其他傳媒上。知名散文家韓小蕙主編花城版散文年選,可謂特色卓然。不僅視野開闊,最重要的是她能甚為準確地把握散文界的動態,這使得花城版2020年的散文選本既豐富多彩,又是那么的精粹與具有代表性,體現著本年度散文創作界的實績與高度。
l 2020花城年選系列10種,由徐敬亞、韓慶成、何建明、韓小蕙、謝有順、洪治綱、盧翎、朱航滿、江冰、向繼東、王幅明、陳惠瓊等諸多名家精心編選,為您的品質閱讀擇優助力。
l 這是一場中國文學年度盛宴,彰顯著人文華夏氣象萬千。
l 知名散文家韓小蕙主編花城版散文年選,可謂特色卓然。不僅視野開闊,最重要的是她能甚為準確地把握散文界的動態,這使得花城版2020年的散文選本既豐富多彩,又是那么的精粹與具有代表性,體現著本年度散文創作界的實績與高度。
讀 稿 筆 記
韓小蕙
我到現在都還在猶豫,要不要對2020年的散文創作放寬一些尺度?因為在這個多災多難的庚子年里,中國、世界各國,乃至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生靈,動物、植物、風、云、雨、雷、電、雪……所有的、所有的一切,都遭受到了百年來最嚴重的傷害!這情景,怎能讓一位位作家和寫作者,閉上雙眼,捂住耳朵,一心一意地關在房子里寫散文、搞純文學創作呢?所以,2020年的散文,認真地清點下來,真沒有像2019年的《走進敕勒川》那樣直擊我心的大作品。
1
但是,我當然一點兒也不否定大家都在頑韌地努力。不僅如此,還非常感動于作家們(包括新聞記者們)的勇敢奉獻精神,大疫面前,生死考驗面前,他們緊跟在醫務人員的隊伍后面,奔赴第一線。沒有人命令他們,很多人都是自覺自愿下去的,原因無他,只是他們覺得對社會有著這份責任,應該去為醫學天使和戰斗在疫區的人民群眾鼓勁,并為這可歌可泣的悲壯歷史記錄下這悲壯的一筆筆——多年的練就,已使中國作家們形成了一個光榮的傳統,凡有重大社會和歷史事件發生,比如地震、洪水、瘟疫、局部戰爭……哪怕是泰山崩于前,他們也都會在第一時間出現在最危險的前線。這種責任感已經溶化在他們的血液中。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2020年的抗疫作品中,出現了一批既很及時又很正能量,同時還很文學的散文作品,這似乎是一個值得肯定的進步。這些作品不僅快速地描寫出全中國抗擊新冠病毒的波瀾壯闊的景象,上至各級醫院、方艙醫院,中至醫生、護士、清潔工、司機、快遞小哥……下至“組織起來”的全體中國人民,在遍布城市、鄉村乃至少數民族居住的偏遠山區,都顯示出了世所無有的凝聚力;也細微地表達出中國人民在這場大戰役中的心理和精神狀態,從最初的茫然、恐懼、緊張、害怕、悲觀……到勇氣、智慧、團結、樂觀、互相鼓勵、必勝信心;有些具有深度的作品,還深入到理性思考的領域,重讀中外關于瘟疫和災難的作品,反思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思考世界發展格局中的國家關系和人類今后的路應該怎么走?
因為單篇作品太多,此處恕不一一列舉,但我還是想點贊幾本刊物:一是《美文》,賈平凹主編親自策劃和組織了“共同戰役?保Z平凹、肖云儒、熊召政、遲子建、馮藝、邵麗、關仁山、劉漢俊……這些著名作家都寫來了文章,《美文》以相當于每期三倍的超厚篇幅,表達出了中國文學界戰勝疫情的必勝信心。二是《天涯》推出了“后疫情時代的生活??文學特刊”,韓少功、劉大先、王威廉、泮偉江等四位作家學者,對聚集、安全性焦慮、數字社會、生存結構、偶然偏離狀態等疫情期間產生的新問題,展開了深入的思考,其文章既有溫度,也有問題意識,并提供了應對新問題的新思路,別開生面,開人眼界。三是《民族文學》雜志,從第3期至第11期,連續9期推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輯”,刊登了徐曉華等土家族、苗族、白族、仡佬族、滿族、維吾爾族等各族作家的抗疫散文和紀實文學,讓我們通過這些帶著各族體溫的文字,看到了全國各地、遍布城鄉的各族人民,在大疫面前團結起來,共同守護家園的努力,除了令人感動,還是感動!
2
也許是大疫當前,危難當前,使人們更加重視起了親情的可貴,今年寫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至愛親朋的散文驟然增多。本來實在說,寫父母的散文是最不好寫的,因為天下的父母雖多,然共性太明顯,尤其是中國的父母,一般都是父親寡言、威嚴,是家里的頂梁柱,父愛如山:母親則是每家的活雷鋒,干活兒最多,吃得最差,最為吃苦耐勞,為全家人而把自己壓榨到最后一分力氣……由于太多共性,也就太多雷同,而且當然都是“真情實感”,所以做編輯時我就最“怕”這類題材,把它與“旅游散文”一起放入基本不發的行列。不過今年或許因為疫情下嚴峻的隔離狀態,或許因為我自己的感情變得脆弱了,還或許因為親情散文既多又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我被其中多篇燃燒心靈,久久不能自已。尤其是一些熟悉的文友或認識的名字,當他們的生活經歷和情節、細節呈現出我從未能想象出來的面貌時,那種震撼和感動是加倍的強烈——生活匆匆,生命匆匆,我們往往看慣了春花秋月四時更迭,而變得遲鈍又漫不經心,輕慢了大量本來應該珍視的瑰寶,對我們的父母是如此,對親人、對朋友、對鄰居乃至我們身邊的保潔員大姐、維修工大哥、保安兄弟、快遞小哥……都是如此。在一個明朗而健康的社會里,人應該是第一位的,人的高貴心靈、人的美好品質、人的每一個微笑,包括我們自身的每一次振作、每一次祛魅、每一次戰勝陰郁迎來光明,都是為生命增色的壯舉,都是為世界增福的善緣,都應該善待又善待,喝彩又喝彩,鼓勵又鼓勵,堅持又堅持!
3
古代有“深夜秉燭好讀書”,2020年則有“鎖身在家深思考”。往年的開會、聚談、采風、上班、社交、娛樂,變成了獨思、閱讀和寫作,喧嘩的熱鬧被靜穆的慎獨所取代,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于是我發現,很多作家不約而同地思考并“追問”了起來:徐剛的《良渚文化:發現的歷史》,以尋找和挖掘良渚文化,去追問江南人脈和江南文化的形成。王劍冰的《石問》,從題目上就擺明了追問的姿態,他問的是東北營口的大石棚,在4000多年前,在沒有電能和機械的原始時代,僅僅靠著人的自然力,是怎樣以命相搏搭建起來的?徐風的《黃龍山》在講述了做壺大師顧景舟的軼事之后,在訴說了一把壺背后的文化底蘊、手藝史、飲茶史、風俗史……的支撐之后,問的是在長達600年的時光里,宜興憑什么把紫砂藝術做到了世界的極致?孔見的《蛇之殤》以毒蛇喻惡人,追問蛇為什么會有毒?然后回答出他自己的獨思:“就人而言,生命內部積淀的仇恨太深,又得不到及時必需的抒泄,就會化為毒素沉積下來,儲藏在臟腑里。當毒素郁積到一定數量,他就沒有了選擇的余地,要么傷害自己,患一場惡病走人;要么傷害別人,干出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情來。仇恨源自于傷害,受到傷害又沒有能力報復伸冤,也無從化解,仇恨就結下來了,存入增值的銀行里,生出毒的利息來。一旦社會變故,革命的暴風驟雨來臨,這些蟄伏的蛇人,就能獲得噴灑毒素的狂歡的機會!豹羌羊E的《五種孤獨》分別以“風”、“煙”、“光”等章節,寫出留守老人和兒童們逼仄的生活狀況,追問為什么非得把農村老家拋在時代列車的后面?唐朝暉的《為什么步履邁得那么艱難》,記述了藏族女作家央珍的心路歷程和寫作之旅,這句話本是央珍在一篇文章中的詢問,唐文原封不動拿來做了標題,可以看出他的感同身受有多深。還遠遠不止這些,差不多所有的作家和作品都在思考與追問。其實都是在追問我們人類的終極原點:我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每個人應該怎樣走過自己的一生?
4
本書中寫古典的數篇,溯流求源,撫昔思今,都是既有書卷氣,又具當代性的錦繡文章。最神奇的是穆濤的《一根由神奇到神圣的棍子》,這根“棍子”原來是“表”,也就是后來的“日晷”,是我們中國最原始的計時工具。“時間”由它開始了,然后又有了日、月、季、年,又有了春、夏、秋、冬和天、地,又有了二十四節氣;再然后,“時間”的概念一一完成,這根“棍子”又由“正時”變成“正事”,堯帝把它豎立在“政府”辦公地前的廣場上,命名為“誹謗木”,其作用由仰觀天象轉到向天問政、替天行道,進而俯察世道人心……光陰一寸一寸過去,炎黃子孫所創建的中華文明一寸一寸升高,由神奇升華而為神圣——我們內心的崇高感也在一寸一寸地升高。 滬上才女潘向黎的《流逝永恒,此刻亦永在》,從古詩詞入手,歌吟當年千古名句留下的永恒,但也表明了對今天的信心,在“懷古傷心的同時,蘊含著貫通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認識:人生代謝但異代同心,因此情懷不滅!本┏遣排畡偟摹镀咴萝饺厣渌,亦是以傳統詩詞為媒介,縱寫歷代文人對荷花的吟詠,盛著多少故事和載動、載不動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陸春祥的《如鶴》寫的是袁枚,這位清代大才子33歲上就辭官歸隱,蟄居在他的隨園里,為中華文化寶庫留下了《隨園詩話》、《隨園食單》、《子不語》等鴻篇巨著,如仙鶴一樣的人生,至今尚傳來幾聲清咧的鶴鳴。此外,聶作平《擊壤歌》中初民們的生死悲歡,阿瑩《綏德之丘》對一代梟雄蒙括的追悟,韋力《尋找蘇東坡》的心路歷程,張瑞田對《康有為的洛陽行》的往事鉤沉等篇,均有內容,值得細讀。
5
我曾問過張中行老先生,對于文學(散文)創作來說,什么最重要?行公毫不猶豫地回答了五個字:“思想最重要”。
這是這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窮其一生的所悟,真正是至理名言。對于我們很多50年代、60年代的作家來說,秉持的也正是這種文學觀,所以今年最好的散文作品,我認為還是思想、胸襟、境界、學識、學術、藝術合而為一的作品。
鮑鵬山的《圣賢之忍》又是一篇振聾發聵的大文,不僅把“忍”字所包含的“忍受”、“容忍”、“殘忍”、“刻忍”……講透了,而且也把君子與小人的關系講透了:“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盡管如此,一輩子窮困潦倒、忍饑挨餓、受氣被擠壓,那君子們也得守住底線,不能墮落,變成小人。而“壞人最大的危害不是傷害了好人,而是讓好人變得跟他一樣壞”,鮑先生的這句話更是警鐘,還揭示出了一個重要的真理:對于追求世界文明高度的人類來說,必須不斷保持和增加好人的數量,壓制和減少壞人的數量,否則社會大環境就會變得越來越慘。
賈平凹的《我與文學》太有啟迪性了,一組都不長的小文章,篇篇都是他平時在生活和文學寫作中切膚切心的體悟,以平實得讓人感到親近的語言講述出來,不裝、不作、不擺大師架勢,春風化雨,絲絲入心。比如:“自感新添了一種本事,能在人里認出哪一個是狼變的,哪一個是鬼托生,但不去說破。”又如:“如果沒有現代性就不要寫了,盡力地去吸取一切超現實主義的元素,器量大了怎么著都從容。”再如:“寫過那么多小說,總要一部和一部不同。風格不是重復,支撐的只有風骨……試著來做撐篙跳,能跳高一厘米就一厘米!
韓少功的《聚集:有關的生活及價值觀》,借助于對人類在新冠疫情面前的表現,直接批判了當代生活中的隨波逐流者,整日里對高消費的追逐,對虛榮生活的追逐,對假奢華和準奢華的追逐,以及對炫酷、時尚、高端、熱鬧、多動癥……的“裝”與“作”——是的,這么多年的光怪陸離中,全世界、全社會的價值觀確實出了問題,人類文明積累的許多優秀成果,中華民族傳承的許多優秀傳統,都被遺忘、被取代、被拋棄得太殘酷了,人生之路千回百轉,確實該是回過頭來好好思考一下的時刻了,正如韓少功所說:“虛榮終究虛,華而不炫和惠而不奢的傳統生活觀,總會在歷史的坎坷途中不時蘇醒。當生命、安全、智慧、自由、公平正義等更多價值選項擺在面前,一旦與虛榮發生沖突,很多人未必不會去尋找一種新的價值平衡,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疫情終會過去,但疫情來過了,留下了傷痕和記憶,事情同以前就不再一樣。地球人永遠面臨新的故事。”
7
站在“新的故事”即將到來的天際線上,回顧2020,猶有驚心動魄之感。這個災難重重的庚子年,注定是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國家生命中的一根極難忘的“棍子”,分分秒秒的軌跡中,苦難多于歡樂,有數千萬人在病痛中掙扎,有數百萬人永遠閉上了眼睛,還有更多的人在戰爭、地震、臺風、水災、大火、蝗蟲、饑餓、騷亂……中受著煎熬!在這至暗時刻,請再讀一下本書中李元勝的《春天花會開》,讓我們像他一樣,保持樂觀,保持堅強,保持頑韌,保持強大,精神抖擻地裝備好自己,去大自然中迎接春天,在文學原野上尋花覓蝶,“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出發!
2020.12.21,庚子??冬至日于北京燕草堂
讀稿筆記|韓小蕙
今夜深沉
圣賢之忍(節選) |鮑鵬山
我與文學(六則) |賈平凹
聚集:有關的生活及價值觀 |韓少功
一根由神奇到神圣的棍子 |穆濤
別 |彭程
失眠之書(刪節) |蔣藍
五種孤獨 |吳佳駿
身在何處,為何讀書(外一篇)——在晉城某讀書會上的演講 |聶爾
紙上的疾。ü澾x) |詹文格
咖啡的顏色 |王樽
此痛綿綿無絕期——《音樂會》第三版絮語 |朱秀海
高天厚土
良渚文化:發現的歷程 |徐剛
石問 |王劍冰
春天花會開 |李元勝
黃龍山:風土深處……(節選) |徐風
蛇之殤 |孔見
森林的面容 |傅菲
崖子寺 |甫躍輝
舌尖上的江南 |袁敏
眺望燈火 |徐曉華(土家族)
麻花辮子的牛皮繩 |習習
葷鄉愁(節選) |林淵液
世說新語
花城看花 |陳世旭
如鶴(節選) |陸春祥
流逝永恒,此刻亦永在 |潘向黎
七月芙蓉生翠水 |劉瓊
世事微塵(節選) |王兆勝
尋訪蘇東坡:悲歡離合,陰晴圓缺 |韋力
綏德之丘 |阿瑩
康有為的洛陽行 |張瑞田
《擊壤歌》:初民的悲歡 |聶作平
心靈有約
大醫與大愛 |韓小蕙
與你的名字相遇 |李舫
遠方的高手 |任芙康
與天下共明月——搖曳在金風玉露里的中秋 |卓然
為什么步履邁得那么艱難 |唐朝暉
沉酣 |朱以撒
我與焦墨 |王兆軍
當時只道是尋常 |王本道
只眼中外
黃金海岸與奴隸城堡 |晴朗(Bright Nkrumah) (加納)
在英國隔離的日子 |舟卉
中國文學在蘇俄 |薩沙(俄)
非洲贖人記 |劉齊
陜西散記 |崔源俊(韓國)
西北的香爐寺和老爺廟 |伍秀玉(印度尼西亞)
墻外的世界|甲氏詠(越南)
在美麗上海找到回家的路|葉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