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廣州轉換》著眼于魯迅擔任教授時期的廣州階段,著力考察以廣州為中心的魯迅存在。為此,雖然考察廣州魯迅的立體與多元,但在許多論題上同時也會追溯到北京和廈門時期,旁及上海時期,互相連綴、比照彰顯。該書在論述中立足于堅實的各種資料,但同時也活用了法國思想家布爾迪厄(Pierre Bo urdieu,1930-2002)的場域理論,首先考察1927年廣州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場域的復雜關系,在此基礎上,呈現(xiàn)出魯迅自身的轉型特征。
整體而言,該書主要考察魯迅先生在1927年廣州場域中的轉換作用、角色和自我的嬗變。主要從四個方面展開:1“革命家”魯迅;2文學家魯迅;3周樹人主任;4中年男人。
簡稱為“中文系”的“中國語言文學系”的稱謂與實質到了新的世紀,尤其是21世紀以來似乎也有了新的指涉,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更新中文系的更宏闊邊界與嶄新內涵認知,似乎也就變成了冬烘。這里的“中國”顯然已經不是單純的政治、地理限囿,更該是文化涵容;而語言顯然也不是單純靠純粹性作為唯一的指標,正如中國性(Chineseness)的載體與呈現(xiàn)不單純是中文一樣,我們既關注普通話、方言,同時也關涉可能的混雜及其歷史語境中的文化演繹;而“文學”的邊界也在日益拓展,從傳統(tǒng)的文體研讀到經典的流行歌詞介入,從對文字書寫的文本細讀到圖文并茂的視覺轉向,其間的變異令人耳目一新也呼喚新的解讀與研究。
創(chuàng)建于2015年10月的中文系(珠海)學術叢書的現(xiàn)實依據是因應中山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zhàn)略目標,珠海市提升其城市“軟實力”、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需要;而從學理上看,“中文系”的當代包含日益擴大,也日新月異,因此一個國際化、現(xiàn)代化、特色化、跨學科的中文系也勢在必行:我們既要建設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完整豐厚的中文系,同時又要特色鮮明引領可能的新傳統(tǒng)。
我們朝氣蓬勃卻又秉承豐厚傳統(tǒng),我們銳意創(chuàng)新卻也兼容并蓄,我們“邁步從頭越”卻也互補融合、錯位承接。我們努力打造中山大學珠海校區(qū)的人文旗艦系,假以時日必然特色明顯、教研俱佳,我們持之以恒開拓奮斗,期冀無愧于中山大學的光榮歷史,也助益學校的輝煌未來!
不必多說,我們必須從方方面面建設好我們的新平臺,而學術發(fā)展與學科建設自然是題中應有之義,中文系(珠海)學術叢書就是基于此目的應運而生,我們期冀經由此道,一方面可以助益我們(年輕)同事的學術成長,另一方面也可以向社會匯報我們的逐步壯大和感恩各種各樣的關愛。
朱崇科(1975-),山東臨沂人,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2005),2011年晉升教授。今為中山大學中文系(珠海)教授、博導、系主任。研究領域為20世紀中國文學、華文文學、文學理論等。獨著有:《本土性的糾葛》《張力的狂歡》《身體意識形態(tài)》《考古文學“南洋”》《魯迅小說中的話語形構》《華語比較文學》《廣州魯迅》《觸摸魚尾獅的激情與焦慮》《<野草>文本心詮》《馬華文學12家》,單篇論文200余篇。
推薦語
引言
第一章 :“革命”家魯迅?
第一節(jié) 魯迅來穗動因考
第二節(jié) 在思想與行動之間直面革命
第三節(jié) 廣州場域中的革命轉換
第四節(jié) 香港悖論:魯迅的洞見與不見
第二章 :文學家魯迅?
第一節(jié) 文體轉換:“我所獲得的,乃是我自己的靈魂的荒涼和粗糙
第二節(jié) 風格轉換:“那時無非借此來釋憤抒情”
第三節(jié) 作品新論:“幾條雜感,就可以送命的”
第四節(jié) 魯迅小說中的革命話語
第三章 :周樹人主任?
第一節(jié) 林文慶與魯迅的多重糾葛
第二節(jié) 時為中大教務主任的魯迅
第三節(jié) 周樹人教授,還是魯迅先生?
第四節(jié) 魯迅小說中的公務鏡像
第四章 :中年男人危/機
第一節(jié) 廣州魯迅的生理痛快
第二節(jié) 廣州魯迅的精神焦慮
第三節(jié) 照相及廣州魯迅的復雜定格
第四節(jié) “義子”廖立峨:糾結的廣東符號”
第五節(jié) 許廣平《魔祟》重讀
結論
原序——王富仁教授
參考書目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