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由美國物理學(xué)家撰寫的有關(guān)靈性科學(xué)的作品。書中以輕松的語言、妙趣橫生的方式詳盡描述了不可思議的量子物理學(xué)發(fā)現(xiàn),用經(jīng)典的理論與實驗揭示宇宙運作的真實秩序,實證心智與實相的關(guān)系。
觀察者眼中的世界是觀察者心智的投射,你的心智決定了你的世界。通過了解量子物理的前沿知識,改變你的自身心智和對待人生的方式,從而改變世界,甚至創(chuàng)造奇跡。
第一部分 我們是觀察者
第一章 被動觀察
“有誰見過風(fēng)?”詩人克里斯蒂娜·羅塞蒂這樣問。“你我都沒有!”盡管如此,我們都相信風(fēng)的存在。同樣,也從未有人見過基本粒子,盡管如此,物理學(xué)家們非常相信它的存在。然而,為了護持這一信念,他們不得不放棄一些關(guān)于這個物質(zhì)世界——物質(zhì)和能量的世界——的重要想法及概念。他們勉為其難地在這個原子、分子以及其他基本粒子的世界中探險、跋涉,量子力學(xué)便是他們探險的收獲。而他們借由量子力學(xué)所發(fā)現(xiàn)的知識則成為對宇宙
的新洞見:觀察者影響被觀察者。言
導(dǎo)追根溯源的話,量子力學(xué)之“根”——關(guān)于運動的新物理學(xué)——深植于人們對運動的最初認(rèn)識。我們甚至還可以繼續(xù)向前追溯,在人們對運動有任何認(rèn)知之前,便存在著一根細細的“根須”,這便是關(guān)于“觀察者”的看法。這一看法中蘊含著“被動的”或者說“不具破壞性的觀察者”這一觀念,人類是眼睛的傀儡,眼見則信為實。
在能夠?qū)崿F(xiàn)科學(xué)觀測之前,人們必須學(xué)著觀察和辨別,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人類最早的觀察既被動又不具辨別性。我們首先開始觀察自己的獨立存在;之后又向上、向外看,開始觀察那些“非我”的東西;我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觸摸——觸摸的后果有時會是很痛的。那時,“外在世界”可并不總是友好的。后來,我們慢慢地戰(zhàn)勝恐懼,又開始觸摸、辨別各種東西——尤其是它們并不會弄痛我們的時候。這些都是主動或?qū)嶒炐缘挠^察。
意識的黎明
回到人類對觀察的最初嘗試并不難,看一看新生兒即可,看嬰兒如何抓住他眼前的手指——同時也是抓住知識,你就看到了早期的觀察者。這個嬰兒正在逐步覺察他與外在世界之間的細微差別。
他一直在思考,這是一個無需語言的思考過程。愛因斯坦常說,他最好的主意常常是以畫面——而不是以語言——的形式出現(xiàn)的。事實上,愛因斯坦四歲才開始說話。
或許,也存在著一個綜合與分析的過程,這個嬰兒可能也在將母親發(fā)出的聲音與他所觀察到的事情聯(lián)系在一起。無論如何,他肯定在辨別,此種辨別——分辨“外在”和“內(nèi)在”——被稱為“主客之分”。
當(dāng)我們假設(shè)的第一位觀察者開始學(xué)習(xí)辨別時,他就開始覺知。“意識”的意思就是“覺知”,而第一個覺知肯定是“我是”這個概念。為了感知“我”這個概念,我們這位“第一個觀察者”就需要先學(xué)會他不是他的大拇指,也不是他的腳。這個“內(nèi)在”的體驗是“我”,那個“外在”的體驗則是“它”。
今天,我們能夠輕而易舉地辨別這一點。舉個簡單的例子,覺知一下你的拇指。你能夠感受到你的大拇指,更確切地說,你能夠感知你大拇指的存在。現(xiàn)在,再感知一下你的左腳跟。同樣地,僅僅一個小小的念頭——你只需想一下,就能夠感受到你的左腳跟。事實上,你能夠以這種方式感知身體的任何器官,不需要用手去觸摸身體的器官,用心智就能夠感受它們。
萬物皆一,萬物皆在改變
古希臘最初的觀察與神、精神和物質(zhì)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在對人類境況的理解上,他們的思想存在著沖突:要么萬物皆一,要么萬物皆在改變。對于希臘人來說,這可不是什么妄想,而是基于觀察的想法。確實如此,這些想法大部分源自于自我觀察。
讓我們先看一看“萬物皆一”的觀點。如何才能完全理解這一概念呢?就從我們都無法否認(rèn)的體驗開始吧:對我們自身之存在的體驗。我們都知道自己是存在的,這就是對“我”的體驗,也或許是唯一一個我們每個人都“確知”的體驗。手捧這本書的你,可以用片刻的時間來覺察一下你正在“捧著這本書”。這一瞬間的覺察就是希臘人所謂的對“萬物皆一”的體驗,對他們來說,這是最終極也是最基本的體驗。
那其他的東西呢?其他的一切都是幻相,就像在迪斯尼樂園游玩或者看電影一樣。畢竟,我們無法確知外在世界的一切人、事、物都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他(它)們都在我們直接體驗的范圍之外,這就是希臘人所描述的“萬物皆是存在”或者“與神合一”的體驗。借由一直對這一體驗——每時每刻都記得“我”的存在——保持覺知,對“獨一存在”的體驗保持覺知,那么,這個“我”就是神,其他的一切則是幻相。
還有一些古希臘人對此持不同的觀點。他們認(rèn)為,萬物皆在運動,他們不相信神,也不相信什么“全能、不變、不生不滅的存在”,對“我”的瞬間覺知則是一個幻相,連續(xù)不斷的改變或運動才是宇宙唯一的本質(zhì)。萬物皆在改變,不存在任何“靜止”的物體,保持“我”這一幻相是錯誤的,也是不可能的。你時時刻刻都在改變,每個時刻之后都是另一個時刻,無論我們愿意與否,時間都在不停地前行。回到剛剛你“手捧這本書閱讀”的那一刻,甚至注意到自己現(xiàn)在正在閱讀,這本身都是一種改變。你無法讓時間停駐,甚至就在你開始繼續(xù)閱讀的一剎那,你剛剛那“覺知的一刻”便已成為過去。“我”并不存在!“你”也不存在!只有改變和運動!
于是乎,“改變”和“存在”之間的沖突開始了,從此,古希臘的海邊展開了一場場激烈的辯論,“意識黎明”的下一步則是思考并撰寫此類事物。人們滿懷熱情地去探索神、精神和運動之謎。偉大的科學(xué)精神也從這些辯論中悠然而生,鞏固了量子力學(xué)的根基。那么,如果萬物皆在改變,它們又是如何改變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