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文成公主和親吐蕃的事跡為中心,在“唐蕃古道”調研的基礎上,從長安到玉樹,經昌都到拉薩,將沿途的遺址遺存、山川地理等記錄下來,從貫通東西的唐蕃古道到今天的“天路”,將歷史與現實緊密的結合起來,內容包括歷史地理、文化交流、軍事干戈等。
唐蕃古道是漢藏政治、經濟與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本書圍繞唐蕃古道這一歷史通道,以歷史文獻為基礎,對沿途的歷史遺址、地形地貌、風土人情等進行了豐富的田野調查,為相關研究提供了直觀、生動、豐富的史學資料,呈現出了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進程。
本書圖文并茂,在古今歷史與現狀的交相輝映中,將普通讀者拉入古道的考察之路,是一本有著歷史溫度的讀物。
張安福,山東臨沂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環塔里木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與研究》首席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5項,國際合作項目1項,出版《唐代農民家庭經濟研究》、《唐代西域開發與社會發展研究》、《西域屯墾與新疆發展研究》等著作9部,在國家重要刊物發表文章30余篇,代表性成果有《環塔里木歷史文化資源調查整理的路徑與方法》、《漢代西域都護府烏壘城考》等。目前主要從事隋唐五代史、絲綢之路文化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社會兼職有: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理事、新疆歷史學會理事、臨沂大學兼職教授等。
風云際會
吐蕃闖入唐朝視野
唐初的周邊關系與和親外交/002
松州之戰與吐蕃出場/004
和親吐蕃
文成公主與金城公主
和親吐蕃的文成公主/008
和親吐蕃的籌備/008
長安古寺的回音/O1l
從長安出發的和親路線/017
古道起點的恢弘記憶/017
唐蕃古道的奠基與走向/028
金城公主入藏和親/034
唐蕃關系的發展與金城公主入藏/034
西出長安的最后回望/037
金城公主和親后的和平與戰爭/041
長安西行的和親路/045
文成公主與法門寺/046
鳳翔與亭子頭/048
金城遺韻
天水、蘭州及甘南的信仰
天水的召喚/054
絲路要沖與古道重鎮/054
清水會盟與唐蕃隴右局勢/056
秦州佛教與隴上圣賢/059
定西臨滛:農牧文明的分野/066
茶馬互市促交流/066
尋訪臨滛古文明/069
秦長城遺跡/074
炳靈寺足跡/075
甘南的信仰/083
“世界藏學府” 一拉卜楞寺/083
游牧民族的信仰歸常/086
黃河渡口通東西/089
臨津渡的倒影/089
鳳林津的回響/091
河湟谷地
唐蕃古道與青海道交匯的十字路口
青海道與唐蕃古道的連通/096
絲綢之路青海道/096
古道連通與文明互動/099
扁都口與祁連山南北交匯/101
河西走廊與焉支山/101
扁都口與南北通途/104
日月山與倒淌河的傳說/107
日月山的歷史記憶/107
文成公主與倒淌河/110
河湟谷地與趙充國屯田/112
屯田平羌:趙充國的戰略格局/112
青海湖畔的角逐/117
“圣人唯有河湟恨” /126
塔爾寺的回聲/129
宗喀巴大師與格魯派的創建/129
西北宗教格局下的塔爾寺/131
柏海迎親
文成公主初見松贊干布
柏海的前世今生/134
黃河第一縣:瑪多/134
鄂陵湖畔迎親灘/136
“天上瑪多,黃河源頭” /138
松贊干布的真誠/142
松贊干布親迎河源/142
“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
吐谷渾的尷尬/150
吐谷渾的形勢/150
唐蕃對抗的緩沖區/153
涼州弘化公主墓/158
亡國命運下的“九層妖塔” /160
玉樹遺存/165
玉樹印象/165
文成公主的久駐之地/172
入藏天路
川藏線和青藏線
西藏境內的川藏線/180
西藏東大門——昌都/181
西藏原始文化——卡若遺址/186
藏王故里——波密縣/188
高原動脈“青藏線” /190
從昆侖山到唐古拉山/191
藏北門戶 /204
唐蕃一家
文成公主入藏與漢藏文化的交融
雅礱河谷與松贊干布崛起/216
第一塊農田——農耕時代的開端/216
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218
第一座佛堂——昌珠寺/222
第一座正規寺院——桑耶寺/226
大、小昭寺與布達拉宮/232
拉薩的“心臟”:大昭寺/232
小昭寺/239
布達拉宮/241
“唐蕃會盟碑”與背后的苦澀記憶/247
會盟傳統與唐蕃關系的演進/248
長慶會盟與唐蕃會盟碑/250
山南瓊結:文成公主最后的棲身之地/253
金聲玉振
后文成公主時代
文成公主的遺產/260
中原文化向心力/260
藏傳佛教的發展/261
武威白塔寺與西藏統一 /263
“涼州會談”與西藏統一 /264
八思巴與蒙古治理西藏/267
“金瓶掣簽”與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西藏/268
活佛轉世制度的坎坷歷程/268
清朝治理西藏與“金瓶掣簽”制度/269
后藏班禪額爾德尼與扎什倫布寺/271
結語:唐蕃古道的南向延伸與“一帶一路” /274
主要參考文獻/281
后記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