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史十五講》從社會歷史學的角度,講述了美利堅文明的歷史起源、資本主義在這塊新大陸土地上發生、發展、逐步強大,以及伴隨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文化以及科學技術的成長歷程。
《美國歷史十五講》作者是國內世界史、美國史教授。本書簡明扼要、提綱挈領,帶我們領略美國四百年歷史的精髓。
何順果,1944年生,四川忠縣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主要著作有《人類文明的歷程》《美國邊疆史——西部開發模式研究》,另有《馬克思<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考辯》《人類正面臨從未有過的變化——論高科技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關于美洲奴隸種植園經濟的性質問題》等十幾篇專題論文。
“名家通識講座書系”總序
序
第一講美利堅文明的歷史起源
歐洲殖民制度的演變
各殖民國家在北美的爭奪
1606年英王頒發給弗吉尼亞公司的特許狀
英屬北美各殖民地的建立
北美殖民地的類型及其特點
第二講由公司到社會的演變
殖民地土地制度的演變
土地制度改變對殖民地社會的影響
殖民地經濟的發展及其區域差異
殖民地的社會結構及其特點
培根起義及其原因
第三講七年戰爭與民族覺醒
七年戰爭與英國殖民政策的改變
美利堅民族的初步形成與覺醒
走上獨立的過程與斗爭
北美反英獨立戰爭的經過
北美獨立戰爭的特點
第四講聯邦制的建立及其特點
由聯合殖民地到邦聯
制憲會議與國體之爭
各州在批準憲法過程中的斗爭
美國聯邦制的結構和特點
它是新大陸上的“山巔之城”嗎
第五講建國方針之確立:杰斐遜與漢密爾頓之爭
爭論產生的根源
聯邦財政和政策的確立
是實行保護關稅還是搞自由貿易
從漢密爾頓財長到杰斐遜總統:
美國建國方針之確立
杰漢之爭與兩黨制的起源
第六講三大區域與兩種制度
第二次英美戰爭和美國現代化的起步
新英格蘭發展成美國的“核心地區”
南部“棉花王國”的興起
大陸擴張體系與大西部的拓殖
伊利運河與國內“三角貿易”的形成
第七講三大區域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在關稅問題上的斗爭
關于內地改進與經濟補助問題
關于金融和貨幣體制問題
關于對定居者提供免費宅地問題
關于奴隸制的存廢之爭
第八講南北戰爭及戰后的調整
由和平共處走向激烈沖突
南北平衡的喪失及其根本原因
西部在南北戰爭中的作用
內戰對各區域的影響
林肯:隨時準備傾聽人民的呼聲
第九講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
內戰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
資本主義在美國農業中的擴展
經濟組織形式的變化
科學管理在美國的誕生
第十講世紀之交美國的社會改革
推動社會改革運動興起的原因
由格蘭奇到人民黨
勞工狀況與勞工運動
進步主義和改革時代
西奧多·羅斯福及其進步黨
第十一講美國海外殖民體系的建立
馬漢及其“海權論”
擴張由大陸轉向海外:美西戰爭
門戶開放與大棒政策
大戰中爭奪世界領導權的嘗試
威爾遜的“新自由”及其改革
第十二講文化民族主義之形成
從英國的達爾文到美國的摩爾根
實用主義之形成:皮爾斯、詹姆士和杜威
語言和文學的“獨立”:
從愛默生、惠特曼、馬克·吐溫到門肯
特納“邊疆假說”的提出及其主題
美國法學的演變:由自然法學到社會法學
第十三講1930年代危機與F.羅斯福“新政”
由空前繁榮到空前危機
F.羅斯福上臺:
“所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
恢復和救濟工作全面展開
把重點轉到社會經濟改革上
“新政”在美國歷史上的地位:
國家成為經濟的發動機
第十四講美國登上世界霸主的寶座
從孤立到參戰
終于登上世界霸主的寶座
由熱戰到“冷戰”:國際關系的改變
民權運動、新左派和“反文化”
五六十年代的社會改革
第十五講高科技革命與社會的變遷
高科技革命的起源
發展高科技產業成為聯邦基本國策
“第三產業”的形成及其特點
美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社會結構的變化
附錄
一五月花號公約(1620年)
二獨立宣言(1776年)
三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四美國總統、副總統一覽表
英文參考書目
原版后記
第二版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