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入阿赫瑪托娃的經典作品。組詩《安魂曲》是阿赫瑪托娃的代表作之一。《安魂曲》通過個人苦難折射民族的災難和不幸,在譴責劊子手的卑鄙和殘暴的同時,歌頌了受難者的崇高與尊嚴。這一時期于阿赫瑪托娃而言是她創作生涯的重要轉折點,在此之前,詩人的作品精致、纖細、典雅,而隨后融入了堅韌、沉著、有力的措辭,后期作品保持了細部的可感性,更深層次地呈現了肅穆、莊重的風格;隨后發表的《沒有英雄的敘事詩》也是詩人對過往時代亡靈的招魂,同時又伴以對同代人的審視。
“文學館”叢書,著名學者林賢治主編;
閱讀西方文學的精選譯本,領悟現代文明的重要參照;
領略文學大師的傳世經典,品味翻譯名家的精妙詮釋;
內附作家手稿及相關照片,全方位建構文學大師印象;
雙封面鎖線精裝,宜讀,宜珍藏,品質精美典雅。
“文學館”系列已出版作品多部,有固定讀者群體;
叢書選材精嚴,著譯并重,文本至上。
“你將以斜體書寫我們”
王家新
閱讀和翻譯阿赫瑪托娃,對我來說是一個漫長的歷程。這個過程伴隨著我個人經驗的增長,伴隨著我對一位偉大詩人的不斷認識和發現,當然,也伴隨著我們這個時代所經歷的種種巨變。
還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期,作為一個文學青年,我就被愛倫堡在《人,歲月,生活》中對阿赫瑪托娃的描述和我那時讀到的一些詩作(如高莽等人的譯文)所吸引。90年代初期,詩人荀紅軍翻譯的一組阿赫瑪托娃的早期詩(見《跨世紀抒情:俄蘇先鋒派詩選》,1989),讓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一位詩人不同尋常的天賦,而布羅茨基那篇《哀泣的繆斯》(見《從彼得堡到斯德哥爾摩》,王希蘇、常暉譯,1990),則以高屋建瓴之勢和精辟過人的闡述,拓展了也提升了我們對一位偉大詩人的認知。
而我自己,1997年在美國俄勒岡大學期間,曾用數月時間陸續閱讀阿赫瑪托娃英譯詩全集(ZephyrPress,1990)和阿赫瑪托娃英譯散文選《我的半個世紀》。我被詩人對苦難歷史的承擔、在地獄中的冒膽穿行及其反諷品質所深深吸引,除了翻譯出《但丁》等七八首詩外,我也在這次閱讀基礎上寫下了一篇長文《沒有英雄的詩:阿赫瑪托娃畫像》。它是我對阿赫瑪托娃的一次致敬,同時我也試圖以此與我們自己時代的寫作建立一種更深刻的關聯。
近些年來,隨著我對俄蘇詩歌的重新投入,隨著我對曼德爾施塔姆等詩人的翻譯,我又開始閱讀和翻譯阿赫瑪托娃。我于2014年出版的譯詩集《帶著來自塔露薩的書》曾收有一輯“阿赫瑪托娃后期詩”。這個輯名本身就體現了我的關注點及翻譯的重心所在。我當然也對詩人早期以愛情遭遇為主要內容的詩感興趣,但我更為她后來的像“野蜂蜜聞起來像自由”這樣的詩篇所振奮,為她的“恐懼與繆斯輪流值守”的詩人命運所吸引,她在后來邁向一個偉大詩人的風范以及以三言兩語就透出一個時代的大手筆更是讓我折服。
對于阿赫瑪托娃,我想中國讀者多少都了解一些:詩人1912年出版第一部詩集《黃昏》就引人注目,兩年后的《念珠》令更多的人傾倒,此后還出版有《白色鳥群》(1917)、《車前草》(1921)、《耶穌紀元》(1922)等詩集。詩人的早期詩以簡約克制的形式,坦露復雜而微妙的內心情感。20世紀30年代中后期,她在沉默多年后又投入創作,毅然承擔起歷史賦予的重量(“既然我沒得到愛情和寧靜,請賜予我痛苦的名聲”),1940年完成以兒子被捕、監禁為題材的組詩《安魂曲》(生前未能公開問世),1946年受到粗暴批判,被開除出蘇聯作協;此后在艱難環境下默默寫作長詩《沒有英雄的敘事詩》,成為她一生的藝術總結。
不止一人說過:縱然在20世紀20年代后阿赫瑪托娃不再寫作,她依然會是俄羅斯20世紀最優秀的詩人之一——她早期那些獨具個性和魅力的詩作已充分具備了“經典”的意義,并注定會受到一代代人喜愛。但阿赫瑪托娃卻不是那種曇花一現的詩人,她注定要被詩歌“留下來”,以完成一種更艱巨、更光輝的命運。她的自《安魂曲》以來的大量中后期作品,不僅展現出“承擔”的巨大勇氣,也體現出更成熟的心智和更“老練”的詩歌技藝,包含了更豐富的精神和藝術啟示。這就是我對其“后期”深感興趣的原因。或者說,我當然為詩人從早期就展現出的詩歌天賦所驚異,但我更關注在后來的漫長歲月中她是如何承受和發展,如何達到一個偉大詩人才具有的高度、深度和廣度的。
說來也是,2016年6月底,正值奇異的“白夜”時節,我有機會訪問了圣彼得堡。對我來說,彼得堡是普希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彼得堡,更是阿赫瑪托娃、曼德爾施塔姆的彼得堡。因此一到那里,我第一個要去看的,就是阿赫瑪托娃的舊居——靠近彼得堡市中心的“噴泉屋”。
“噴泉屋”為一座18世紀巴洛克式帶花園的府邸,本屬舍列梅捷耶夫宮的一部分,蘇聯時期變為公寓樓。詩人是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搬進“噴泉屋”三層上的公寓并與藝術批評家尼古拉·普寧同居的。詩人在這里陸續生活到50年代初。現在,“噴泉屋”已成為紀念館,為人們展現著詩人中后期令人感嘆而又驚異的命運。一踏上通向它的曲折樓道,我就想起了詩人的一節詩:
對你,俄語有點不夠,
而在所有其他語言中你最想
知道的,是上升與下降如何急轉,
以及我們會為恐懼,還有良心
付出多少代價。
這不僅是詩人自己后半生寫作生涯的寫照,也是我對這位“說俄語的女但丁”如此感興趣的根本原因——可以說,正是我們自己在“上升與下降”之間“急轉”的陡峭命運把我推向了這樣一位詩人。
安娜·阿赫瑪托娃(1889—1966),俄羅斯“白銀時代”的代表性詩人,被譽為“俄羅斯詩歌的月亮”。詩人出生于敖德薩,父親是俄海軍艦隊的機械工程師;母親出身貴族,受過上層社會的傳統教育。中學時代開始寫詩,早期的詩歌細膩、純潔、溫婉,體現了俄羅斯古典詩歌的優美清新,表現了復雜的女性內心世界。動蕩時代,阿赫瑪托娃經歷了婚姻失敗和創作被禁等多重打擊,后期詩歌風格變得冷靜成熟,展現了一個偉大的悲劇女詩人在面對個人和國家的苦難時所堅守的道德勇氣、高貴品質和悲憫情懷。
主要作品有《黃昏》《念珠》《群飛的白鳥》《安魂曲》《沒有英雄的敘事詩》等。
譯者王家新,著名詩人、批評家、譯者。1957年生于湖北丹江口市,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出版《紀念》《游動懸崖》《王家新的詩》《未完成的詩》《塔可夫斯基的樹》《重寫一首舊詩》《人與世界的相遇》《教我靈魂歌唱的大師》等多種詩集及詩論隨筆集;翻譯《保羅·策蘭詩文選》《新年問候:茨維塔耶娃詩選》《我的世紀,我的野獸:曼德爾施塔姆詩選》《死于黎明:洛爾迦詩選》等。2006年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聘為教授,并在國外一些大學講學、做駐校詩人。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
我采下這些百合
春天里傲慢的勇氣(一首詩的片段)
枕頭的兩邊
讀《哈姆雷特》
你那瘋狂的眼神
他一生最愛三樣東西
當我們死去
在深色的面紗下她絞著雙手
我活著,像一只鬧鐘里的布谷
仿佛用一支麥稈,你吮吸我的靈魂
愛
致弗·庫·索洛古勃
親愛的,別把我的信揉成一團
天空的深藍漆光已褪去
我已學會簡單明智地生活
傍晚
一次搭乘
在這里我們都是酒鬼、賤婦
我擁有某種微笑
被愛的女人可以有很多要求
你能否原諒這十一月的日子?
在彼得神奇的城市里
給勃洛克
附錄:
帕斯捷爾納克:致安娜·阿赫瑪托娃
布羅茨基:紀念安娜·阿赫瑪托娃百年誕辰
布羅茨基談阿赫瑪托娃
阿赫瑪托娃詩全集序
翻譯安娜·阿赫瑪托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