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認知是中國傳統哲學典籍英譯的基礎,譯者只有客觀準確地把握典籍的含義,才能產生合乎要求的譯本。本書以中國傳統哲學典籍的高語境性為依據,以哲學語境理論為指導,融合語言學和文化學語境理論,結合中國哲學思想的表現特征,分析中國傳統哲學典籍英譯意義認知的相關語境,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中國傳統哲學典籍英譯文本意義認知和術語意義認知的語境路線。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第2章 中國傳統哲學典籍英譯 5
2.1 中國傳統哲學典籍英譯歷史與現狀 5
2.2 中國傳統哲學典籍英譯研究回顧 15
第3章 語境研究 23
3.1 國外的語境研究 23
3.2 國內的語境研究 34
第4章 中國哲學的發展特征及其高語境性 36
4.1 中國哲學的發展特征 37
4.2 中國哲學的高語境性 58
第5章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表現特征及語境對中國傳統哲學典籍英譯的意義 60
5.1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表現特征 60
5.2 語境對中國傳統哲學典籍英譯的意義 68
第6章 中國傳統哲學典籍英譯意義認知語境路線 72
6.1 歷史文化語境 72
6.2 義理系統 77
6.3 作者背景 79
6.4 上下文語境 84
6.5 文本意義認知語境路線 90
6.6 術語意義認知正向追溯和逆向驗證路線 95
第7章 中國傳統哲學典籍英譯的標準和方法 100
7.1 求真的標準 100
7.2 “追本溯源,重建語境”的方法 103
第8章 “溯源求真”在中國傳統哲學典籍英譯實踐中的應用 112
8.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概述 112
8.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句解析及其英譯 118
8.3 “子路率爾而對曰”句解析及其英譯 121
8.4 “求!爾何如”句解析及其英譯 124
8.5 “赤!爾何如”句解析及其英譯 127
8.6 “點!爾何如”句解析及其英譯 129
8.7 “三子者出”句解析及其英譯 138
結語 144
參考文獻 147
后記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