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各種古籍中輯錄中華創世神話的有關記載,以“天地開辟”“三皇五帝與鯀禹治水”“人文肇始與氏族方國”“諸神與靈物”為分類,可以為神話愛好者及學者提供初步的文獻基礎。
適讀人群 :大眾 中國創世神話的內容異常豐富,載于浩如煙海的歷史典冊之中。自從民國以來顧頡剛先生倡導古史辨運動以來,我們對待神話傳說有了更為審慎的態度,意識到神話與特定社會歷史狀況之間有著緊密聯系。神話的內容因為時代而進步,那么神話內容在不同時代的變動便有跡可循。因而,收集編選不同時代關于神話記載便是有相當價值的事情。本書編者團隊分工合作,對傳世文獻做了一番細致的爬梳,摘選出大量有關傳世神話的記載,并對其進行了分類。
序言
中國創世神話的內容非常豐富,其類別有天地形成、人類起源、族群始祖、天文歷法、器物發明、吉神兇煞等,各類別神話之產生均有鮮明的特色,與中國上古社會之狀況密切相關。如夏、商、周之始祖神大禹、契、后稷,無一例外都是農神,毫無疑問這是農業文明的寫照。又如關于日月的神話,所謂十日和十二月的神話見諸《山海經》等文獻,這一神話之產生應與天干地支的歷法有關。又如關于治水的神話,尼羅河的洪水與播種季節可以錯開,所以洪水對于古埃及人而言是豐收的象征;但中國的洪水季節則與耕種季節重疊,洪水因此成為災害,治水的神話也因此產生。
中國創世神話有衍生之次第,因此有其漸次演進之規律和特點。由于神話與特定之社會歷史狀況有著緊密聯系,所以隨著上古社會之進步,創世神話之內容也逐漸豐富。以鯀、禹治水之神話而言,眾所周知的內容是鯀因堵水而失敗,禹因疏導而成功。但根據顧頡剛先生的研究,在初始的鯀、禹治水神話中,他們所采用的方法其實并無二致,都是堵水,直至戰國時代才衍生出大禹疏水的內容。這種情況恰與中國古代水利技術之進步相吻合。
神話因時代之進步而演進,故其產生之時代大多有跡可循,而不應籠統對待。如關于共工怒撞不周山的神話,《淮南子·天文訓》曰:“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這則神話之產生應與古人對中國之地貌特征及水流特征有所了解有關,故其時代當不早于戰國。
各少數民族亦各有其創世神話,其內容大多與中原創世神話相類同,如女媧、治水、射日等,學者對其異同有廣泛之研究,有些學者認為少數民族的創世神話對中原創世神話之產生有影響,甚至直接認為某某神話即源于少數民族某某之神話。此類觀點似可商榷。從文明傳播之普遍規律而言,一般是先進的文明影響落后的文明。神話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播規律自然不會例外。因此,少數民族創世與中原創世神話之類同,可視為中原文明向周邊地區輻射的寫照。
由于歷代典籍頻遭祝融之禍,所以有關傳世神話的記載至今已甚感缺略。為便于學者深入研究,我們對傳世文獻大致進行了梳理,勾稽有關傳世神話的記載,并編輯為以下四個類別:天地開辟、三皇五帝與鯀禹治水、人文肇始與氏族方國、諸神與靈物。此外,我們節選羅泌《路史》、馬骕《繹史》中有關上古開辟的內容,作為本書附錄。這兩部雖然是晚出的著作,卻也反映出古人對創世神話進行系統性整理的狀況,可以為當代學者提供借鑒。
本書之編撰雖耗時兩年,但傳世文獻浩如煙海,編者只能擇其要者加以輯錄,所以本書名之曰“摘編”。二十四史中的有關內容,由上海文藝出版社高級編審徐華龍負責整理,本人與常博睿則分任其余。本書編撰過程中,得到了諸多學生的幫助,尤其是李世昱同學,雖在考研復習期間,仍投入了大量精力檢索文獻,而且不憚勞煩,細心勾稽校核,其刻苦向學之精神值得首肯。謹此識之。
沈海波,上海政法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因明學研究。出版學術專著有《山海經考》《世說新語解義》等10部,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
徐華龍,上海文藝出版社編審。兼任上海筷箸文化促進會會長、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編輯專家委員會“民間傳說組”副組長。出版學術理論著作有《國風與民俗研究》《中國歌謠心理學》《中國神話文化》等20余種。
常博睿,上海師范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主要從事古籍版本、明清江南文學、《山海經》以及創世神話等領域的研究。
目錄
序言/ 001
第一章天地開辟/ 001
第一節開天辟地/ 001一、盤古與盤瓠/ 001二、其他/ 005
第二節日月星辰/ 015第三節春秋四時/ 026
第二章三皇五帝與鯀禹治水/ 032
第一節古帝世系/ 032第二節三皇/ 038第三節五帝/ 042
一、黃帝(軒轅)/ 043二、顓頊/ 070三、帝嚳/ 075四、堯/ 079五、舜/ 095
第四節鯀、禹治水/ 111
第三章人文肇始與氏族方國/ 133
第一節農耕與器物輿服/ 133第二節文字典章/ 142第三節樂律歷法/ 151一、樂律/ 151二、歷法/ 159第四節夏、商、周之起源/ 165一、夏后/ 165二、契/ 167三、后稷/ 169第五節方國氏族/ 176
第四章諸神與靈物/ 189
第一節天帝天神/ 189第二節蚩尤與共工/ 196一、蚩尤/ 196二、共工/ 200第三節四方神祇/ 205第四節靈物/ 222第五節祭祀/ 238
附錄/ 242
一、[南宋]羅泌《路史》(節選)/ 242二、[清]馬骕《繹史》(節選)/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