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論語》是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典,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作品,當我們面對這種經典和傳統文化的時候,應是一個什么樣的態度呢?上海美術學院姜建忠教授有一句話特別好:“既捍衛經典,也質疑經典;在質疑傳統的同時,又舉手向傳統致敬;既面對成功,也不懼怕失敗。”
為什么叫《論語》?
簡而言之,《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語行事的書。
《漢書??藝文志》中寫道:“《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清代歷史學家趙翼(字甌北)在《陔馀叢考》卷四中寫:“戰國及漢初人書,所載孔子遺言軼事甚多。論語所記,本亦同此記載之類,齊魯諸儒討論而定,始謂之論語。語者,圣人遺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于雜記圣人言行真偽錯雜中,取其純粹以成此書,固見其有識,然安必無一二濫收者,固未可以其載在論語,而遂一一信以為實事也。”
所以,《論語》這個名字就說明了這本書實際上是經過孔子的再傳弟子們,根據記載的有關孔子及弟子們的言語行事,經過反復討論研究(zui)后編纂而成的一本書。
《論語》的版本
一個是《魯論語》二十篇。
一個是《齊論語》二十二篇,比《魯論語》多《問王》《知道》兩篇。
還有一個是在漢景帝時期,由魯恭王劉余在孔子的舊宅壁中發現的,稱《古論語》二十一篇。《古論語》中沒有《問王》《知道》兩篇,而是把《魯論語》中《堯曰》篇分出《子張篇》來。篇次和文字皆有許多與前述《論語》不同之處。
流傳至今的版本是:西漢安昌侯張禹的《張侯論》,它主要是綜合了《魯論語》和《齊論語》而成的,篇目同《魯論語》一樣。本書選用的《論語》版本,就是《張侯論》。
古今釋《論語》
《論語》自成書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歷代對《論語》的注釋可謂汗牛充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
古代
1.[魏]何 晏《論語集解》:魏晉及兩漢學者對《論語》的見解。
2.[宋]朱 熹《論語集注》:宋人對《論語》的見解。
3.[清]劉寶楠《論語正義》:清儒對《論語》的見解。
近現代
1.程樹德《論語集釋》摒棄“漢宋門戶之見,考據訓詁之爭”,對舊注新說、文字考證和義理發揮,兼收并蓄。
2.楊樹達《論語疏證》把三國以前所有征引《論語》或與《論語》有關的資料都依《論語》原文疏列,有時出己意,加案語。
3.楊伯峻《論語譯注》流行范圍廣,是影響力度較大的版本。
此外,有關《論語》的一系列相關問題,可以參考錢穆先生的《四書釋義》,書里面有比較詳細的介紹。
程子的《論語》心得
朱熹在他的《論語集注》開篇引用了程子的四句《論語》心得。
第1句:程子曰:“《論語》之書,成于有子、曾子之門人,故其書獨二子以子稱。”
這句是程子認為《論語》是由有子和曾子的弟子門人所作。
第2句:程子曰:“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后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后知好之者,有讀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這句是說,讀《論語》,每個人的感受并不一樣,有的人能從中讀出深意,那么他便會手舞足蹈,我揣測他可能讀出了孔子或者弟子編寫時的用意。
第3句:程子曰:“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
這句是說,即便是你讀出了《論語》的深意,但是并沒有進行踐行,知行不一,那么讀書就沒有起到作用。實際上也就是說如果你讀出《論語》的深意,就要知行合一,德行操守、行為舉止都應起變化。
第4句:程子曰:“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
這句話,首先是要明確一下程子是誰。程子是指程顥的弟弟程頤。他說自己在十七八歲讀《論語》時就已經知道它大概的文義,但是隨著年歲閱歷的增長,讀的遍數越多,越覺得其中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