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節選)
楊金海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文本,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在我國馬克思主義傳播史上,曾經翻譯出版過很多種經典著作的中文本。比如,《共產黨宣言》總共有至少12個完整的中文譯本;《資本論》在1949年以前也有好幾個中文譯本。這樣說來,光是1949年以前翻譯出版的經典著作文本或專題文獻文本就有上百種。這些不同的中文譯本反映了中國人在不同歷史時期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理解的不同水平。
編輯這套叢書的直接目的,是要把1949年以前的主要經典著作文本原汁原味地編輯整理出來,并作適當的考證說明,供大家作深入的歷史比較研究、國際比較研究之用;從更長遠的目的看,是要為建構完整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典藏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乃至為建構現代中華文化體系做一些基礎性工作;最終目的,則是要通過歷史比較,總結經驗,澄清是非,廓清思想,統一認識,破除對馬克思主義錯誤的或教條式的理解,全面而準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弘揚馬克思主義精神,繼承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此基礎上深化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研究,為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確保科學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長久發展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
本叢書體現如下特點,這也是叢書編寫工作所力求遵循的原則:第一,體現歷史性和系統性。本叢書主要收集1949年以前的經典著作中文譯本,對1949年以后個別學者的譯本也適當收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中央編譯局翻譯出版的經典著作,由于各大圖書館都可以查到,且各種譯本變化不大,故不在收錄范圍。對所收集的歷史文獻力求系統、完整,盡可能收集齊全1949年以前經典著作的各種譯本,按照歷史順序進行編排。對同一譯本的不同版本,盡可能收集比較早且完整的版本。對特別重要的片段譯文作為附錄收入。第二,突出文獻性和考證性。力求原汁原味地反映各種經典著作的歷史風貌。為此,采取影印形式,將經典著作的文本完整地呈現給讀者。同時,要對文本的情況進行適當的考證研究,包括對原著者、譯者、該譯本依據的原文本、譯本翻譯出版和傳播的情況及其影響等作出科學說明。這些考證研究要有充分的史料根據,經得起歷史檢驗。要力求充分反映國內外有關研究成果,特別是要充分反映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經典著作文本、版本研究方面所發現的新文獻、取得的新成果。第三,力求權威性和準確性。一方面,所收集的經典著作文本力求具有權威性和準確性。力求收集在當時具有權威性的機構出版的、質量最高的經典譯本,避免采用后人翻印的、文字錯誤較多的文本。另一方面,考證分析所依據的其他文獻資料,也力求具有權威性和準確性。要選擇國內外在該研究領域最具權威性的專家學者的最具代表性的觀點和最有影響力的文章。再者,對文本有關問題的闡述,比如,對人名、地名、術語變化的說明,或對錯字、漏字等印刷錯誤的說明等,要具有權威性和準確性。第四,力求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本叢書的主要任務是對經典文本以及相關問題進行歷史性的考證梳理,但考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根本目的還是要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的全面的、準確的理解,并最終用以指導實踐。所以,在考證研究的同時,要始終牢記最終目標,以便從歷史文獻的分析研究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學結論。所以,在每一經典文本的考證說明中,都既要說明經典文本文獻的來龍去脈以及考證梳理的情況,又要從中得出若干具有啟發性的結論,以幫助讀者正確認識經典著作中的有關重要思想,特別是要在統一認識、消除無謂爭論上下功夫。這樣,該叢書就不僅能夠為讀者提供原始的經典著作文本文獻,還能夠為讀者進一步研究這些文本提供盡可能豐富的、具有權威性和準確性的相關文獻資料,并提供盡可能中肯的觀點和方法,從而能夠使叢書成為馬克思主義典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流芳后世。
基于上述考慮,本叢書采取大致統一的編寫框架。除導言外,各個讀本均由四個部分組成。一是原著考證部分,其中包括對原著的作者、寫作、文本主要內容、文本的出版與傳播情況的考證性介紹;二是譯本考證部分,包括對譯本的譯者、翻譯過程、譯本主要特點、譯本的出版和傳播情況的考證梳理;三是譯文考訂部分,包括對譯文的質量進行總體評價,對有關重要術語進行比較說明,對錯誤譯文、錯誤術語或錯誤印刷進行查考、辨析和校正性說明;四是原譯文影印部分,主要收入完整的原著譯本,同時作為附錄適當收入前人關于該書的片段譯文。
通過這樣的考證研究,力求凸顯這套叢書的編輯思路,即對經典著作的文本、版本有一個建立在考據研究基礎上的總體性認識。每一本書都要能夠回答這樣一些問題:如這本書是什么,它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地位如何,它在世界上的傳播情況怎樣,它是什么時候傳播到中國的;該中文本的譯者是誰,譯本的版本、傳播、影響、收藏情況怎樣;該譯本中的重要概念是如何演化的,中國人對這些概念的理解過程怎樣,對我們今天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特別是對解決今天有關重大理論問題的爭論有何啟示,等等。這些問題回答好了,就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經典著作中的思想觀點,并能夠從文本的歷史比較、國際比較中把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思想歷程,從而為進一步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提供深厚的思想資源和學理支撐。
旦復旦兮,日月光華。我們是懷著一種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感、對馬克思主義學術文化的深深敬畏之情來做這項工作的。一是敬畏經典。近百年來,為振興中華民族,為推進中國思想文化的現代化,無數志士仁人歷經千辛萬苦把馬克思主義真經取回來,并通過翻譯研究形成了汗牛充棟的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由此奠定了中國現代文化的典藏基礎,為實現中華文化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轉化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面前的這些文獻,正是在馬克思主義傳播過程中形成的馬藏中的重要經典文本。拂去歷史塵埃,整理、考證和再現這些經典文獻的歷史原貌,發掘其中的深厚文化意蘊,敬畏之心油然而生。能夠通過我們的工作使這些閃耀著歷史光芒的典籍和偉大思想更好地傳承下去,為中國現代文化體系的建設打下堅實的典藏基礎,正是本叢書作者和編者的共同期愿所在。二是敬畏先驅。近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翻譯家和理論家薪火相傳,把馬克思主義經典引進中國,特別是在民主革命時期,很多翻譯工作是在十分困難和危險的條件下進行的,有不少先輩為此貢獻了一生乃至寶貴生命。他們的事跡可歌可泣,他們的艱辛堪比大唐圣僧玄奘西天取經,他們的歷史功績和偉大精神將在歷史的天空熠熠生輝!能夠通過我們的這項工作,讓一代代后人記住這些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并將先輩們的寶貴精神傳承下去,我們將備感榮幸。三是敬畏責任。面對百年來形成的浩如煙海的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需要研究整理,面對百年來一批批可敬可愛的譯介者需要研究介紹,面對百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歷程需要梳理繼承,我們需要做的工作太多太多。由此,不論是作者還是編者,都不能不對自己所從事的這項工作產生出由衷的敬畏之情。唯有通過努力,精心整理好這些文獻,為最終形成完整的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典藏體系作一點貢獻,為馬克思主義學說在中國乃至世界千秋萬代薪火相傳做一點鋪路工作,才能告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告慰這些理論先驅和翻譯巨匠們!
2018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2019年是中國先進分子自覺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觀察中國和世界命運之思想武器100周年;2020年是《共產黨宣言》第一個完整的中文譯本問世100周年;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這一個個光輝的歷史節點展現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強大生命力。在這個新時代的新時期,陸續出版大型叢書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傳播通考,對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作,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
需要說明的是,對于經典文本的研究,往往會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情況。所以,盡管我們在組織編寫工作中努力體現上述編寫思路、原則和精神,書中的觀點也不一定都很成熟,不可能與每一位讀者的觀點完全一致。加之每位作者研究角度不同,水平各異,每一本書的結構、篇章、內容、觀點都不盡相同,其權威性也不盡一致,其中很可能有疏漏和錯誤之處,謹請讀者批評指正。
楊金海,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編譯局原秘書長、研究員,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
李惠斌,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央編譯局《馬克思主義與現實》雜志社原主編,中國現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馬克思主義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巡視員,中央聯系專家,國家智庫專家。
艾四林,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清華大學高校徳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