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短板在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是與中國農村社會現實相適應的,依托各類正式互助組織開展互助服務。互助型社會養老在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中處于基礎地位,與家庭養老一道構成農村基礎性養老服務保障網絡。
前 言
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21世紀全球最重要的社會變革之一。聯合國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為9.01億,在全球總人口中所占比重約為1/8。到2030年,全球老年人口預計增長到14億,增長56%,在全球總人口中所占比重達到1/6。到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的規模預計將比現在翻一番,達到近21億,在全球總人口中所占比例進一步提高到1/5。雖然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程度更深,但很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老齡化速度要快于發達國家。因此,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面臨的與人口老齡化有關的經濟和社會變化會更快,所需要的制度、政策和環境創新反應速度也要更快。只有這樣,才能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促進老年人的健康與福祉。
中國正處于快速進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列。根據全國老齡辦發布的《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總報告》,從2022年開始,至2035年左右,中國將進入急速人口老齡化階段,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從2.7億人增加至4.2億人,人口老齡化水平從18.5%上升至29.1%,隨后在深度和重度人口老齡化階段,人口老齡化水平一直保持在30%以上。農村更是如此,根據全國老齡辦預測,21世紀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將始終高于城鎮,差值最高的2033年達到13.4個百分點。
故而,新時代鄉村治理實際已經轉變為鄉村老齡社會的治理,需要通過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領域的適應性改革,以積極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挑戰,實現鄉村振興和構建理想老齡社會。而農村的養老現狀是:孝道文化約束力降低、家庭規模縮小、居住安排和生活方式變化等,對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體系造成嚴重沖擊,老年人無人照護情況日益增加,精神無所依托。那么,在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應該如何構建與農村現實情況相適應,低成本、可持續、優循環、宜推廣且有較強外溢效應的鄉村老齡生態?筆者認為,研討這一議題于理論層面,將有助于指導頂層設計,形成鄉村振興、農村社會養老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于實踐層面,將有助于指導農村實踐,防止行政命令過度解讀下的運動式設施建設。
本書將此作為主旨問題,依循互助的邏輯考察互助養老,提出互助型社會養老這一概念、框架,并嘗試解讀之、證明之、分析之、歸納之。
從現實層面來看,面對農村老年人養老困境,基于血緣、親緣、自治的鄉土特色,很多地區一直在探索與村情、鄉情相適應的多種形式的農村互助養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一些穩定模式。但是,也有更多的農村新建互助養老設施正在一天一天的荒廢和浪費,房舍灰塵滿布,用具銹跡斑斑。自2014年開始,筆者就一直關注農村互助養老,在調研的過程中,也在不斷思考這種模式的概念、特點以及如何發展等,確立了“互助型社會養老應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低成本農村養老之路”“理論上的不清晰導致實踐走彎路”“應當將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提高到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的層次”的判斷。經過前后5年(2014~2018年)、8省(區、市)(北京市、河北省、上海市、浙江省、河南省、四川省、吉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調研,筆者認為“互助養老”不足以體現這一概念的內涵和特點,故提出互助型社會養老這一概念,提出它不是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之間的過渡模式,而是社會養老的一種實現形式,是中國實踐、中國經驗、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道路。它的關鍵在于資金、組織和動員以老年人為主的全體人員自助-互助,而非簡單的硬件設施建設。在此基礎上,通過繼續研究學習中西方互助和互助養老的相關理論、實踐,筆者進一步深化了對互助和互助型社會養老的認識:從宏觀層面來看,要構建社區互助共同體或圈層化的互助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從中觀層面來看,涉及互助組織的發展,涉及多個層次、多項內容、多方維度的社會經濟系統。只有構建出系統模型,從組織系統的角度去看待、分析互助型社會養老,才能更加全面、立體地理解這一新理念、新戰略、新模式、新道路。舉例來講,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助是廣泛存在的,老年人之間亦是如此。但互助型社會養老并非指這些泛化的相互幫助,而是通過互助型社會組織(互助組織)的組織和發動,或建立互助志愿者隊伍,或一對一結對子,提供服務,同時這一組織也可以通過經濟互助等手段擴大服務范圍,維持可持續運轉。其間,筆者也發表了《欠發達地區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服務的發展》《互助與合作:中國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模式研究》《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中國特色與發展路徑》《中國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的類型與運行機制探析》等文章,來闡述諸多思考、觀點和論斷。
本書即依循互助的邏輯考察互助養老,建立了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的分析框架。具體而言,多個層次包括微觀的個體層次,中觀的市場/組織(網絡)/政府層次,以及宏觀的地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層次;多項內容包括非正式互助(如家庭互助)-正式互助,經濟互助-服務互助-文化互助(互助經濟-互助社會-互助文化),居家互助-社區互助-機構互助;多方維度包括推動互助型社會養老順利運行的動力機制、運作主體、運作資金等。
從歷史層面來看,互助型社會養老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探尋歷史與現實,可以發現互助型社會養老在中國的發展必然。在歷史上,中國鄉土社會一直以家庭供養為主,非正式互助保障網絡是對家庭養老的重要補充。除了親屬鄰里之間的生活互助以外,宗族作為一個有著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功能的組織,發揮了相對穩定的互助保障功能,包括對宗族貧困成員的臨時物質救濟,通過宗族的約束和統治能力加強道德教化,要求族人敬宗守節、贍養老人、體恤孤寡等。進入現代社會,伴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一方面,家庭養老趨向弱化和缺位——子女數量減少、人口流遷、家庭結構小型化、傳統道德倫理與宗族約束弱化、老年人家庭地位下降;另一方面,非正式互助網絡可靠性降低——宗族等傳統非正式互助組織/保障解體或消失,鄉土社會基于人情倫理指導下的親鄰互助圈子受到市場經濟的蠶食和影響。而人口老齡化急速轉變過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國情、家庭養老傳統思想和專業服務購買能力不足又導致中國(尤其是農村)很難快速建立像西方國家一樣的專業化、規范化、整合化的社會照護體系。因此,扎根于傳統非正式互助網絡,創新性地發展互助型社會養老——建立互助組織、重構互助網絡和志愿者(互助)團隊,發展和運營互助型社會養老,進而影響和約束家庭養老、家庭互助,與家庭養老一道構建基礎性的養老服務保障網絡,是發展農村社會養老的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其重大外溢效應還在于通過弘揚互助互援、淳樸幫助的精神,與誠信體系建設、孝文化、善文化、美德倫理、志愿公益等相輔相成,可以達到凈化心靈、凈化社會,增強國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助力鄉村治理、鄉村經濟和鄉村振興的目的。
互助型社會養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相契合,與中國農村傳統家庭養老弱化以及激增的老年人福祉需求相適應,與中國農村的傳統鄉土本色和現代轉型相協調,是從中國現實國情和實際出發,在地方實踐探索和制度創新中總結得到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模式。互助文化應該與孝道文化一道成為農村德治和文化興盛的主導文化。換言之,在(準)老年人口居多、人口外流、孝道約束力降低、家庭養老可靠性降低的情況下,應以孝道文化和互助文化為共同指引,以社會互助補充家庭互助,以社會交換補充代際交換,從依靠家庭保障走向依靠社會保障,同時以社會互助/交換/保障為助力,反向推動家庭互助/保障/交換的復興,構建農村尊老敬老和守望相助的理想老齡社會。
總的來講,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是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的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是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重要理論和實踐組成,也是低成本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激發鄉村經濟社會活力、提高農村居民福祉的關鍵。要推動其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將其納入鄉村振興戰略中,通過建設互助組織,發展經濟互助、服務互助、文化互助,提高農村老年人健康、參與和保障福祉,同時,以互助文化和互助社會驅動文化興盛、凝聚鄉村善治,以互助經濟助力綠色發展、共同富裕,進而共同促進城鄉融合、質量興農、特色減貧,實現鄉村振興,構筑中國農村互助型老齡社會。
第一章 導論:鄉村振興背景下的中國農村老齡社會
第一節 鄉村振興將深刻影響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第二節 中國農村老齡社會將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
第三節 中國特色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逐步興起和推廣
第二章 回顧:互助與互助養老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互助的主要研究視角
第二節 互助養老的實踐與學術探討
第三節 對互助與互助養老研究的述評
第三章 機制:中國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系統的建立
第一節 互助與互助養老的概念群
第二節 中觀:互助型社會養老的運行機制
第三節 微觀:互助型社會養老的影響機制
第四章 需求:中國農村老年人互助需求及影響因素
第一節 數據與方法
第二節 中國農村老年人的照護方式及影響因素
第三節 中國農村老年人的精神孤獨狀況及影響因素
第五章 供給:中國農村老年人互助狀況及影響因素
第一節 數據與方法
第二節 中國農村老年人的服務互助狀況及影響因素
第三節 中國農村老年人的文化互助狀況及影響因素
第六章 發達地區鄉土模式:互助服務+設施/項目
第一節 調研省份外部環境的比較分析
第二節 浙江省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典型實踐
第三節 北京市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典型實踐
第四節 上海市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典型實踐
第五節 河北省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典型實踐
第七章 欠發達地區鄉土模式:以開展互助服務為主
第一節 調研省份外部環境的比較分析
第二節 吉林省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典型實踐
第三節 四川省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典型實踐
第四節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典型實踐
第五節 河南省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典型實踐
第八章 路徑:模式總結與道路分析
第一節 中國特色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模式總結
第二節 中國特色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的發展道路
第三節 相關對策建議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