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稱《講話》)不僅集中體現了毛澤東文藝思想,更是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的典范,同時也是二十世紀以來我國最重要的理論文本之一。對《講話》進行整體譜系性探源,可探究其在整個中國文藝發展鏈條中的一脈相承關系,進而探討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的歷程,并藉此考察中國文藝觀念的嬗變及轉換間的內在機制。論文以核心術語為考察重心,從《講話》涉及的四個關鍵詞“工農兵”、“文藝工作者”、“武器”、“形式”以及四對核心范疇“改造與結合”、“普及與提高”、“歌頌與暴露”、“政治標準和藝術標準”結構《講話》理論,在此基礎上考察每個關鍵詞、核心范疇提出、深化的遷變過程,力圖揭示其生成的歷史語境和變形圖景,進而呈現它們整體流變的發展脈絡。論文指出各關鍵詞和核心范疇都與中國古代以來的文藝傳統一脈相承,在它們衍變背后都含蘊著時代變遷及各種話語之間的內在沖突,從中國古代傳統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政治話語,正是諸種復雜、多元元素,構成了《講話》誕生的話語背景。《講話》是歷史生成的文本,在承續中國古代文藝思想的基礎上,對左翼文藝理論進行了創造性的補充與發展,同時它凝聚了一代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精神內核。
田韶峻,女,河北平鄉人,1973年生。1998年畢業于四川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2015年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講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主持福建省社科規劃重大項目1項、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2項,參與國家社科項目2項。
導言后《講話》時代的《講話》研究001
第一章新興文藝體制的核心主體建構023
第一節工、農、兵的語義變遷025
第二節群體性指稱概念之演變034
第三節工農兵文藝體式的創制051
第二章創作主體的身份劃分和角色定位061
第一節知識分子的文化身份認同063
第二節同質性的指認與建構075
第三節文壇領域的小資產階級話語086
第四節創作主體身份和角色定型化的形成091
第三章不斷明確和強化的功能屬性105
第一節啟蒙工具說的孕育108
第二節作為“注入思想”的“宣傳武器”111
第三節文藝功能的重新定位117
第四節文藝武器論的再度強化121
第四章文藝形式的轉換與變革131
第一節“形式”遭遇的尷尬133
第二節“舊瓶”與“新酒”137
第三節“民族形式”與體式變革140
第五章被規訓的角色轉換和話語轉型149
第一節“物心兩面的改造”151
第二節從改造走向結合155
第三節角色轉換后的話語轉型174
第六章文藝大眾化實施路徑之新構想179
第一節“普及”的焦慮181
第二節“豆芽菜與大樹”的辯證關系184
第七章時代與現實的文藝召喚193
第一節“美刺”與“寫光明”195
第二節“暴露與諷刺”論爭204
第三節對現實言說的規定性敘述207
第八章兩難中的批評標準215
第一節不同歷史背景中的文藝批評217
第二節蘇區文藝審查機制的雛形226
第三節文藝批評的兩個標準231
結語多元話語的繼承與超越238
參考文獻253
后記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