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社交網絡:“準三國”時代(184-220年)朋友圈
定 價:¥88
中 教 價:¥39.60 (4.50折)
庫 存 數: 0
本書通過選取董卓、袁紹、曹操、劉備、袁術、呂布、劉表、孫權等八個三國英雄,及各自與其*重要的“朋友”的互動歷程,一方面講述了他們或成功或失敗的創業和打拼故事,另一方面展示了他們的性格和命運。有如下幾個特點:
1、開創了以“朋友圈”和“社交網絡”講述歷史故事的新形式;
2、通過歷史人物與其*重要的幾個“朋友”的互動歷程,深入闡述了“決定歷史人物命運的,除了性格,還有社交”這一觀點;
3、以人說事:借助人物的命運來介紹與其相關的歷史事件;
4、深入分析人性,觀點深刻獨到,語言風趣、幽默、流暢。
決定歷史人物命運的,除了性格,還有社交。
自序 寫作此書,純屬偶然。 大約一年前半的一天,我一邊翻看三國歷史,一邊瀏覽微信朋友圈,突然盟生了以“社交網絡”的方式來講述三國人物和故事這個念頭。三國歷史因為記述詳盡,魏蜀吳三國歷史同步記錄,還可以交叉對比,相互驗證,特別適合以“社交網絡”和“朋友圈”的方式來進行撰寫,于是硬著頭皮開始試水。 三國時的社交網絡發達嗎?朋友圈熱鬧嗎? 答案是肯定的。 三國雖然是中國繼戰國之后的一個動蕩亂世,但動中有靜,亂中有序。三國時雖然戰爭頻繁激烈,但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通常不在戰場之上,而在戰場之外的人才、外交、財力、謀略和統一戰線的競爭。三國時雖然沒有汽車、手機和微信,交通聯絡極其不便利,但同時他們也沒有電視、麻將和KTV,工作也沒有我們現在這么繁忙,其社交的熱度和思想的深度,并不亞于我們當代人。 三國人為什么要建社交網絡、要經營朋友圈? 因為三國首先是一個創業時代,要創業,就必須網羅人才、結盟隊友、合縱連橫。 董卓進軍洛陽,廢立皇帝,燒殺掠搶,干盡壞事之余,仍不忘大封世家大族子弟,以獲取他們的支持;十三路諸侯結盟討伐董卓,共推沒到現場的袁紹為盟主,只因他祖上“四世三公”,是個“官N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力邀漢獻帝入股合伙,從此勢不可擋;孫堅為解決糧草問題,不得不委身袁術,做他的加盟店,被過度壓榨,最終殞命荊州;曹操依靠張邈和袁紹等朋友的支持起家,最困難時,甚至差點把老婆兒子送給袁紹當人質;呂布反復無常,先殺丁原,再殺董卓,繼奪曹操兗州之后,再奪劉備的徐州;劉備喪家之犬,一投公孫瓚,二投陶謙,三投呂布,四投曹操,五投袁紹,六投劉表,直到在荊州結盟孫權,才借赤壁之戰一舉翻身……所有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社交網絡的基礎上,有爹的拼爹,沒爹的,就拼各自朋友圈的質量。 三國又是一個比碰撞思想、創新謀略、腦筋激蕩的時代,而一切謀略和晤對均需要面對面深度交流。 三國時代最著名的晤對,自然要數諸葛亮和劉備的“隆中對”。但隆中對并非唯一,三國時的著名晤對,還有謀士張纮為孫策規劃孫氏集團二次創業的“纮策對”,魯肅為剛剛執掌江東的孫權所規劃的“肅權對”。這是戰略方面的。具體到戰術方面,有沮授建議袁紹結盟漢獻帝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有荀彧鼓勵曹操勇敢迎戰袁紹的“四勝論”,還有郭嘉升級版的“十勝十敗論”,以及赤壁之戰前夜,周瑜力勸孫權抗曹的“曹操四敗論”。無社交,不江湖;有朋友,方有謀略。 此外,三國還是一個流行在沙龍酒會上結交新友、品評人物、發布各類排行榜的時代。 三國大將,大多是一戰成名。比如關羽,因官渡之戰中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而揚名;比如周瑜,赤壁之戰大敗曹操而立萬;比如呂蒙,崛起于在荊州之戰捕殺關羽;再比如陸遜,驚艷于在夷陵之戰大勝劉備。 而有的人,卻是“一語成名”。 自媒體“月旦評”創始人許劭一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讓曹操名揚洛陽;曹操邀劉備煮酒論英雄,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使劉備逃亡許昌;曹操又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讓孫權這個“創二代”脫穎而出。如果說曹操贊劉備是“煮酒論英雄1.0版”,那么他夸孫權,就是“煮酒論英雄2.0版”。 無論是網羅人才、合縱連橫,還是碰撞思想、創新謀略,甚或結交新友、品評人物,都需要通達的社交網絡,都需要強大的朋友圈。比如三國三大戰役,在最后時刻,都是因為微妙的社交網絡發揮神奇作用,扭轉了預期,反轉了結局。 官渡之戰勝負因素很多,關鍵時刻,在曹操一方,是因為曹操及時得到了好友荀彧的打氣支持;而在袁紹一方,是因為他得罪冷落許攸,逼他出降曹操,獻上火燒烏巢的妙策。而許攸愿意投降曹操,只因為他是曹操多年前的好友…… 赤壁之戰前,曹操原本可乘荊州之勝,一鼓作氣消滅劉備,再滅孫權。可他卻錯誤地判斷孫權會殺了劉備,坐等劉孫火并,耽擱了最佳追殺時機。結果孫劉結盟,大敗曹操于赤壁,只因曹操忘了,分別服務孫權和劉備的諸葛瑾、諸葛亮兄弟,在其中發揮了關鍵的橋梁紐帶作用…… 夷陵之戰前,孫權名將凋零,原無必勝把握。劉備一意孤行,冷落了堅持孫劉聯盟的諸葛亮,而孫權及時大膽啟用名不見經傳的白面書生陸遜,結果陸遜火燒連營,一代梟雄劉備兵敗如山倒,病亡白帝城…… 人性和社交角度進行分析。既需要以百年、千年的大節奏,以“廟堂之高”來俯視宏大歷史格局,也需要以數月、數年的小步伐,以“江湖之遠”來近距離體察真實的人性。我做不了前者,所以只好選擇后者。 事實上,當你站在當事人的角度,還原歷史現場,通過關注他的社交網絡和朋友圈,將心比心地感受他的欲望和理想,理解他的顧慮、掣肘和不得已,會更深刻理解他的決策依據、所思所想和命運軌跡,對歷史人物會有另一番感受。 決定歷史人物命運的,除了性格,還有社交。誠非虛言。這,正是本書的創作初衷。 李勁松 2020年8月18日于北京
李勁松,湘人,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現居北京。資深媒體人,先后在多家IT、財經、金融媒體與智庫擔任高管,著有《智能投顧——開啟財富管理新時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