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家族舊事》:
修水的客家人即“棚民”,他們以其特有的抗爭、進取精神,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部分人家家道漸寬,建有房屋,購置田產,并興辦學校,僅求溫飽的“棚民”開始走上既耕且讀的發展之路。
但是,本地部分原籍居民,由于“坐地稱大”的思想作怪,排外情緒嚴重。他們不準客民與當地人通婚,不準入籍入學,更不準參加科舉考試,企圖以種種手段,將對于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數萬客籍人長期打壓在社會底層。這自然引起客籍人的強烈不滿和抗爭,有時甚至發生流血事件。正直的官員也想主持公道,但因本地人多勢眾,一時還奈何不得。雍正初,南京人劉世豪任知州。他不畏強暴,甚至冒著被暗殺的危險,多方努力,終于雍正三年 (1725)獲朝廷恩準,以“懷遠”為都名,將客籍人編為四都八圖八十八甲,補入崇、武二鄉。至于客家子弟讀書、應試,據清同治版《義寧州志》載:“其秀者令為義學,課習五年,俱得一體考試,卷面令注‘ 懷遠’字樣。”此后,土客之爭雖時有發生,但其規模和程度逐步減弱,新中國成立后,則無分土客,完全平等。
修水懷遠人除了吃苦耐勞、團結、好客、熱心公益以外,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重視教育,大力興辦書院、學校,培養人才。至光緒末年,懷遠都有文進士2人(陳文風、陳三立,同期全縣文進士15人),文舉人15人(同期全縣文舉人171人)。武進士、武舉人則以懷遠都為多。孟子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歐陽修也說:“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舒服容易產生惰性,壓力往往促人奮進。在困難多多的情況下,~有血性的人們往往能極大地發揮潛能,以求得生存和發展。僅就科舉一項而言,在遭受長期打壓的情況下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懷遠人的能耐可見一斑。
義門陳氏 從南北朝到隋朝直至唐初,中國歷史上戰亂頻仍,人們四散流離,至唐開元十九年(731),陳宣帝第六子、宜都王陳叔明之五世孫陳旺,攜家來到江州潯陽蒲塘驛的太平鄉(今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的義門陳村)安家落戶。長期的流離失所,使他們倍感安定的可貴,團結和睦的重要,從此他們在這里安居樂業,休養生息。經過若干代人的發展,這個家族得到長足地壯大,人口數百,但他們族產共有,家無私財,共同勞動,平均分配,人無貴賤,諸事平等。唐中和四年(884),僖宗李儇旌表其為“義門陳氏”。至宋代,竟發展到“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爨四百年舉世無雙”的規模,3000多人在一起吃飯、居住,過著平等相待的原始公社式的生活。同時,家族中又有許多人在朝廷上下充當大小官員,人氣太旺,朝野太盛;再者,長期維系數千人一起吃“大鍋飯”,生活也時顯危機。鑒于此,在宋嘉祜七年(1062),根據大臣文彥博、包拯的建議,宋仁宗下旨,將“義門陳氏”分為291莊,分赴江西、安徽、兩湖、兩廣、江浙、四川等地安家,此后各地支派又因種種原因而有新的遷徙。遷往各地的義門陳氏子孫,歷次修譜均標明出自 “義門”,并將“義門陳氏家法三十三條”等家規及陳氏先賢的事跡加以記載,以此啟迪后世子孫繼承良好的家風。現在祖國各地包括港、澳、臺及世界許多國家均有義門陳氏的子孫,其人數占天下數千萬陳姓人氏的半數以上,故又有“天下陳姓出義門”之說。
“義門陳氏”是人類家族發展史上一種極為罕見的文化現象。
……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