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第二版)》為全國醫學院校高職高專規劃教材之一,由河西學院醫學院等11人參與編寫,供I臨床醫學專業及相關專業學習中醫課程使用。《中醫學(第二版)》以現行各版本的教材為基礎,汲取各家之長,又在內容與形式上做了一些改進,努力做到既有繼承性、連續性,又可適應與滿足學生的學習工作需求。本課程主要介紹中醫學的基礎理論以及在臨床中的綜合運用。通過對本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中醫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并能初步運用中醫藥防治常見病和多發病。主要內容有陰陽五行精氣學說、藏象學說、氣血津液、經絡、病因病機、四診、辨證、治則與治法、中藥、方劑、針灸、內科病證、外科病證、婦科病證及兒科病證。書末附有常用方劑及主要參考文獻,以備查閱。
中醫學是中國醫藥學的簡稱,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醫療、生活實踐中積累總結而成,具有獨特理論和診療效果的醫學理論體系,是我國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現代醫學共同承擔著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務。作為臨床醫學專業的基礎課,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能夠理解中醫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的精華,初步掌握中醫基本理論和診斷、治療常識,加深對人類復雜生命現象的認識,理解不同醫學體系對于生命現象認知的差異,拓寬視野,開闊思路,增加臨床診療知識和技術,為今后進一步學習中醫學,進行中西醫結合診療工作打下基礎。同時,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理解,提高醫學生的傳統文化素質。
本書為全國醫學院校高職高專規劃教材之一,由河西學院醫學院等11人參與編寫,供I臨床醫學專業及相關專業學習中醫課程使用。本教材以現行各版本的教材為基礎,汲取各家之長,又在內容與形式上做了一些改進,努力做到既有繼承性、連續性,又可適應與滿足學生的學習工作需求。本課程主要介紹中醫學的基礎理論以及在臨床中的綜合運用。通過對本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中醫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并能初步運用中醫藥防治常見病和多發病。主要內容有陰陽五行精氣學說、藏象學說、氣血津液、經絡、病因病機、四診、辨證、治則與治法、中藥、方劑、針灸、內科病證、外科病證、婦科病證及兒科病證。書末附有常用方劑及主要參考文獻,以備查閱。
本課程教學以課堂講授為主,結合多媒體教學和討論式教學,適當安排實踐教學。課堂講授要用通俗準確的語言,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闡述各章內容,做到條理清楚,既要深入細致,又要重點突出,講清重點或難點,力求使學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練掌握基本內容。應努力保持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和完整性,分析中醫學產生和發展的人文背景、哲學思想,介紹中醫學的生命觀、疾病觀、診療技術及應用實踐,必須圍繞“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進行教學,突出中醫學的學術特點,使學生明確中醫、西醫兩個醫學體系因為哲學基礎的差異,所以對自然社會、對人體生理病理、對疾病的診斷治療等也存在不同的理論淵源,使學生能在比較中初步掌握中醫學的基礎知識。教師除完成大綱所規定的內容及任務外,可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適當補充講述,激發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提高本課程的教學質量。
本書的編寫強調科學性,力求保持中醫藥學原有的特色。此外,基于教材的特殊性,在內容取舍上,主張積極、穩妥、謹慎,對個人經驗或爭議較大的內容.一般不列入正文。本書的編寫分工:前言、緒論、陰陽五行精氣學說、經絡由河西學院醫學院侯志英教授編寫;藏象學說部分由河西學院醫學院閆立國副教授編寫;氣血津液部分由廣西科技大學宿佩勇講師編寫;針灸、附錄部分由河西學院醫學院王亨飛副教授編寫;病因病機部分由湖南醫藥學院張鳳娥教授編寫;四診部分由甘肅醫學院李德雙副教授編寫;辨證部分由河西學院醫學院閆立國副教授編寫;治則與治法由河西學院附屬醫院張震主任醫師編寫;中藥部分由齊魯醫藥學院李艷茹副教授編寫;方劑部分由廣西科技大學徐袁明副教授編寫;內科病證部分由湖南醫藥學院吳水盛教授編寫;婦科病證部分由湖南醫藥學院張鳳娥教授編寫;外科、兒科病證部分由張掖市中醫院李培源副主任醫師編寫。從參編團隊可以看出,編者既有教學一線的教授,又有臨床一線的主任醫師。因此,在內容的篩選上更能體現理論與臨床的對接,真正體現基于臨床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
緒論
第一章 中醫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陰陽五行精氣學說
第一節 精氣學說
一、精氣學說的基本概念
二、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第二節 陰陽學說
一、陰陽學說的基本概念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陰陽學說在醫學中的應用
第三節 五行學說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五行學說在醫學中的應用
第四節 精氣、陰陽、五行三學說的相互關系
第二章 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藏象
第一節 藏象概述
第二節 臟腑
一、五臟
二、六腑
第三節 臟腑之間的關系
一、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二、臟與腑之間的關系
三、腑與腑之間的關系
第三章 臟腑經絡的物質基礎——氣血津液
一、氣
二、血
三、津液
四、氣、血、津液間的關系
第四章 經絡
一、經絡的概念
二、經絡的組成
三、經絡的功能
四、十二正經
五、奇經八脈
第五章 病因病機
第一節 病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
二、情志因素
三、繼發因素
四、其他因素
第二節 病機
一、邪正盛衰
二、陰陽失調
第六章 診法
第一節 望診
一、全身望診
二、局部望診
三、望舌
四、望小兒示指絡脈
第二節 聞診
一、聽聲音
二、嗅氣味
第三節 問診
一、問一般情況
二、問現病史
三、問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
四、問現在癥狀
第四節 切診
一、脈診
二、按診
第七章 辨證
第一節 八綱辨證
一、表里
二、寒熱
三、虛實
四、陰陽
五、八綱之間的關系
第二節 臟腑辨證
一、心與小腸病辨證
二、肺與大腸病辨證
三、脾與胃病辨證
四、肝與膽病辨證
五、腎與膀胱病辨證
第八章 治則與治法
第一節 治則
一、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第二節 治法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法
四、和法
五、溫法
六、清法
七、消法
八、補法
第九章 中藥
第一節 中藥基本知識
一、中藥采收和貯藏
二、中藥的炮制
三、中藥的性能
四、中藥的應用
第二節 常用中藥
一、解表藥
二、清熱藥
三、瀉下藥
四、祛風濕藥
五、芳香化濕藥
六、利水滲濕藥
七、溫里藥
八、理氣藥
九、消導藥
十、活血祛瘀藥
十一、止血藥
十二、化痰止咳平喘藥
十三、安神藥
十四、平肝熄風藥
十五、開竅藥
十六、補益藥
十七、收澀藥
十八、驅蟲藥
十九、外用藥
第十章 方劑
第一節 方劑基本常識
一、方劑的組成原則
二、方劑的組成變化
三、常用的劑型
第二節 常用方劑
第十一章 針灸
第一節 針灸基本常識
一、針法
二、灸法
三、取穴法
第二節 腧穴
一、十四經穴
二、經外奇穴
第三節 針灸治療總則
一、一般治療原則
二、配穴處方原則
第四節 常見病癥的針灸治療
一、頭面軀體痛證
二、中風
三、面癱
四、痿證
五、競技緊張綜合征
六、嘔吐、呃逆
七、便秘
八、內臟絞痛
第十二章 內科病證
第一節 感冒
第二節 咳嗽
第三節 喘證
第四節 水腫
第五節 消渴
第六節 胃痛
第七節 眩暈
第八節 便秘
第九節 黃疸
第十節 痹證
第十三章 外科病證
第一節 丹毒
第二節 蛇串瘡
第十四章 婦科病證
第一節 月經病
一、月經先期
一、月經后期
三、月經先后無定期
四、崩漏
五、閉經
六、痛經
第二節 帶下病
第三節 妊娠病
一、妊娠惡阻
二、胎漏、胎動不安
第四節 產后缺乳
第十五章 兒科病證
第一節 小兒腹瀉
第二節 痄腮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中醫學(第二版)》:
二、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
(一)精氣是構成萬物的基本物質元素
精氣學說認為天地和自然界萬物都是由精氣構成的,精氣是構成萬物的一種統一的物質元素。精氣之所以被稱為無形無質,是因它極其微小,無法察覺其存在,但它確實以物質的形式存在著,正因為有它的存在,事物才能從無形中變化為有形。亦即老子所說的“有生于無”。萬物的生成是由于精氣的聚合,萬物的消亡是由于精氣的離散。萬物的生死在于精氣的聚散,但作為物質元素的“精氣”,是不生不死,永恒存在的。
精氣是永恒存在的,其運動變化也是永恒存在的。原始混沌的精氣演化為性質相反的陰陽二氣,陰陽二氣再進一步以不同形式和結構排列組合,演化為更多的物質,以至無窮。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種演化是按同氣相求,以類相從的形式排列組合而成,就產生了各種不同形質的萬物。
(二)氣化理論
精氣的運動除了精氣的聚散之外,還有精氣的“氣化”。它是機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形式,也是機體生死存亡的關鍵所在。氣化指氣由運動而產生的變化。氣聚合而成萬物,同時又推動和激發著萬物的生化運動,故氣化可泛指氣作用下的一切物質形態的運動變化。氣化理論大致包括如下內容:
1.氣化是機體最根本的生命運動形式,機體有序、穩定的氣化運動,是保持健康的最基本前提。
2.氣為形之本源。“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形、氣又可相互轉化,無形之氣可聚合而成有形之物,有形之物離散而成無形之氣。在形氣相互轉化的過程中,都存在著氣化運動過程。
3.升降出入是氣化運動的基本形式,是機體新陳代謝的基本過程。《素問·六微旨大論》日:“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所謂升降,是指機體內部的氣機運動形式;所謂出入,是指機體與外界環境的氣機運動形式。機體的氣化,既要有內部氣機的升降運動,又要有機體與外界環境氣機的出入交換。升降出入,四者缺一不可,相互協調運動,才能保持機體的有序穩定,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故而氣化運動始終貫穿于機體的生命全過程。它一方面維持著機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另一方面維持著機體本身有序的新陳代謝,從而賦予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
三、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一)說明人體的基本構成
哲學永遠駕馭著自然科學。古代精氣學說的哲學理論,也自然而然地滲透到醫學,并且成為中醫學理論的基石。
宇宙萬物由精氣構成。人作為萬物之靈,其構成同樣稟受了精氣,組成了人體的五臟六腑、筋骨肌肉、四肢百骸等組織器官以及精血津液等人體的基本物質。其間主要是通過生理功能和病理現象這樣一個動態過程來感知生命物質——精氣的存在。精氣,就其來源而言,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之精氣,先身而生,稟受于父母,是構成胚胎的原始物質;后天之精氣,包括飲食中的營養物質和自然界中的清氣,是在人體出生之后,被攝取和利用,用以補充先天之精氣,作為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物質和能量的源泉。就其生成、分布和功能而論,又可分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及五臟六腑之氣。精氣既是物質的元素,又是功能的體現,所以由精氣構成的五臟六腑等組織器官和精血津液等物質就具有物質的和功能的雙重概念。這些內容在“藏象”“經絡”相關章節中將進一步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