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山頂著常年積雪,綿延千里,如一條騰飛的巨龍,攪動湘西到湘中的云天霧海。其東南余脈有如翹甩而起的巨大龍尾,若即若離地挑逗著另一條巨龍——衡山山脈的尾部,氣勢磅礴,靈韻十足,且妙趣盎然。這段高高翹起的雪峰山東南余脈,便是以神奇而著稱的大溈山山系。
大溈山,亦稱溈山,湘江支流溈江的發源地。雄踞寧鄉西北,北連桃江的桃林竹海,西鄰安化的高山云霧,東望洞庭的清波碧浪,南眺湘鄉的稻菽桑田,周回幾百里崇山峻嶺云氣相匯,翻動旋轉,漫山升騰。其山存茂林,林儲活水,水養坡地,地蘊沃土,宜耕宜種。傳說舜之子“溈”當年相中此地前來開發,開創了此處的農耕業及手工業,成為了此地農耕文化和手工業文明的奠基之人.故被后人尊仰而稱作了“大溈”,大溈山之名便由此而來。
大溈山自古就有“大溈凌云”之壯觀。經幾千年發展,大小山沖田連阡陌、流水人家,勝過世外桃源。當地人守著這塊寶地安于耕種,自給自足,不曾受天災之害,亦未受大荒之苦,盡享天賜之富庶。山外文人墨客、富賈、才子佳人被其魅力所引,紛至沓來,或游幸于此,或安居此地,留下了詩文萬千、美談無數。
唐朝時,寺院風水大師司馬頭陀遍游名山大川,實地踏勘大溈山后贊嘆不已,向禪宗高僧、佛門大德、禪宗叢林清規制定者百丈禪師推薦,百丈禪師派靈祜大師來此創建了佛教“一花五葉”之首葉溈仰宗祖庭密印寺,奠定了千年密印的繁盛與萬佛靈山的輝煌,與最早在此出家的唐朝尼姑鐵磨禪師一道,構建了大溈山雄厚的佛教文化根基。唐代河南籍名相裴休看中了此處山靈地旺,晚年辭官來此助佛教、辦學堂,了佛教文化、北方文明與當地農耕文化、手工業文明的再度融合,開創了湖湘文化發展新紀元,也助推了大溈山佛教與教育的繁榮。其中地處大溈山中部的那片被他用來開辦了眾多學堂、書院的抱孵之地,后因官將百出而被冠以了官山的美名。其次子裴文德代替皇子在大溈山出家后再赴杭州金山寺修行,后成了《白蛇傳》中的得道高僧法海而隨這故事傳說了千年。當地的晚唐詩僧齊己鐘情吟詠,有八百余首詩作收了《全唐詩》,成為與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齊名的唐代大詩人。在大溈山出生、就讀,后高中狀元的易祓,官至南宋禮部尚書,雖遭貶又官復原職,但在居家的三十年中潛心經學研究,著有等身之作,且熱衷于經學傳授,使大溈山成為了湖湘文化的一塊特殊高地。南宋名相、抗金名將張浚及其兒子、朱張理學創始人張拭(號南軒)給大溈山帶來了文化新風。張拭在長沙重修岳麓書院的同時,又在官山的百校叢中再創了南軒書院,其理學理念融會本土文化廣泛傳播,經一代又一代湖湘兒女在前承后啟、開拓創新中提煉升華,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忠誠擔當、報國尚武、經世致用容并蓄、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造就了代代湖湘英杰,給氣壯山河、可歌可泣的中國歷史譜寫了不可替代的華美篇章,“惟楚有才,于斯為盛…無湘不成軍,唯楚有才俊”“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等回蕩寰宇的壯語豪言,就是湖湘兒女秉承代代相傳的湖湘精神譜寫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