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桑樹》是帶有濃郁鄉土風格的長篇小說作品,記敘了“我”自童年至少年直至遠赴異鄉的種種生活片段。故事的主人公“我”生長在中原南麓禹河旁的漢桑小城,似一幅淡淡的水墨丹青,鄉風淳樸善良,人情味濃;多年后作者和她童年的小伙伴一起寓居英倫,異鄉的風土和命運的巨大轉折,讓她回想起少年時的生活,故事便由此展開:敘述穿插著回憶與現實,古典美麗與當代文明交錯,作品富于人文情味,文辭優雅,富于教益。
瑞祺,女,1958年生。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外語系英語專業。曾當過知識青年,出國前任教于大學;□00□年初到倫敦,在中醫診所工作至今。
城故事漢桑城是因城中那棵古桑樹而得名的。那棵古桑已有兩千歲。三國時關羽栽的。據縣志記載,此樹曾多次枯朽,又多次發出新芽。如今軀干遒勁,樹皮脫落,蒼老筋骨畢現,但在枯朽的主干上,支干向四面八方探去。新枝繁茂,形成巨大樹冠。春天陽光和煦,桑葉從木條中冒出,漸漸布滿。至初夏,層層疊疊,濃蔭蔽日。微風中,墨綠、嫩綠、鵝黃綠、翠綠葉片,窸窸窣窣,颯颯有聲。夏末秋初,桑葚墜枝,醉紅誘人。放一顆在嘴中,上下牙一切割,酸中帶甜,清爽可口。入秋后,葉片由綠轉濃黃,枯黃,然后徐徐落下。姿勢優美,從容不迫。葉落自然歸根。當年劉備關羽張飛屯居此城,三次南下隆中,光顧茅廬,請來諸葛孔明,共謀英雄大業,恢復漢室江山。至今城中心尚保留那座“議事臺”,古色古香。高高土壇上,修一小閣。周圍磚石砌起,閣樓亦木質結構。從內觀望,木楔穿接,并無釘鉚,甚是神奇。觀者自然遙想當年四人端坐其上姿態。張飛圓目,諸葛搖扇,關羽長髯,劉備慈祥。后代畫家在木壁上繪制圖案,敘述三國故事,自然將火燒漢桑城栩栩描繪。車轔轔,馬蕭蕭,百姓棄城隨劉皇叔南下。爺娘妻子走相送,雞鴨狗鵝叫不停。其聲至今仍在小城上空盤旋。兩千年來,城內外百姓,進進出出。除了服裝變化,說話口音不變。朝更朝替,北來南遷,世事滄桑。新來者也被同化。語言如錘,狠狠敲擊。一個字,一個字,從唇中吐出。清清楚楚,從不含糊。就連走路姿勢,也似古人。目視前方,絕不乜斜。胳膊腿規規矩矩,不會旁逸斜出。路人心安。心不驚,膽不顫。……那小小古城,在一片黑白底色中,若隱若現。古城人仍保有古人神態。裹在現代裝束中,古樸之氣時時外露。儒家信條早已浸入祖宗血液,代代遺傳。仁義,禮讓,智慧,守信用,溫良恭儉讓,孝忠貞廉悌。但是,在近兩百年西方文化的強勢風頭里,在刮得令人暈頭轉向的颶風中,找不到路徑的古城人,飄來蕩去,似旋風中的樹葉,不知根在哪里。姥姥我這一代人,命中注定,命運多舛。漢桑人崇尚內斂,行事審慎。一生路漫漫,上下求索。探知世界,追尋如何做人。即使在吹得東倒西歪,生死迷惘之時。城外沃野千里,村莊點綴其中。沒有山,缺乏起伏帶來的悲壯感。漢桑城北有條大道,通往郡府宛市。三國時袁術曾在那里做皇帝夢。張仲景在此行醫,著《傷寒論》。臥龍岡靜立市西南角,與隆中爭奪諸葛亮隱居之地,至今尚無分曉。南北朝詩人庾信老家就在漢桑縣。漢桑縣方圓百里,靜臥禹河兩岸。河岸景色各異。靠近縣城那段,河畔沙灘金黃,撒落點點白色貝殼,瑪瑙黃色石塊。貝殼外形小巧,指甲蓋一般。殼背上漾著一道道波紋。石頭或透明玲瓏,或石質厚密。不一而論,甚是可愛。孩子們經常拾來把玩,愛不釋手。這貝殼在水下原本綠黃,沖上岸后,經太陽暴曬,色澤潔白。禹河蜿蜒流動,宛若長長白蛇。河水拐彎處,往往摟抱一個村落。灘涂蘆葦叢生,隨風搖曳。兩岸果林飄香,牧童倒騎牛背,笛聲悠揚。每隔一段,河邊設有渡口,擺渡船只接送來往走親戚趕集村民。笑聲朗朗。憨厚樸實。不裝腔作勢。新時代修很多大橋,方便兩岸走動。春天,暖風綠兩岸。果園花盛。梨花白,桃花粉,蘋果花紅,煞是好看。夏天,果實累累,綴滿枝頭。枝彎果熟。果農喜氣洋洋。或直接爬到樹上,或架梯子采摘。農田一年從不閑著。麥子、稻子、玉米、黃豆、高粱、蜀黍、紅薯、棉花;菜地土壤細膩。蘿卜、白菜、菠菜、茄子、西紅柿、韭菜、芹菜、小白菜、蒜苗、四季豆、洋蔥、胡蘿卜、土豆、金針、芋頭、大蔥,應有盡有。農閑時節,農婦紡紗織布,嗡嗡有聲。咣當咣當,梭子穿梭,一根根細紗慢慢變成布匹。或單一白色,或條紋,或方格。白色送到染坊。染出自己喜歡顏色。給全家人縫制衣衫。娶媳嫁女,更是忙碌。新里新面,新被套。壓花機剔出棉籽。彈棉花的背著長長彈弓,來到村里,擇一空房,彈出松軟被套。彈花聲音充盈全村,錚錚有聲,大提琴一般。好一幅生機盎然的田園牧歌圖。……古城人獨守一隅,坐井觀天。安居樂業,不喜搬遷。更不喜尋釁鬧事,遠離爭端。更何況,衣食住行,豐衣足食,自給自足,并不靠外援。如無人侵擾,小日子過得頗為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