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何謂中國
“中國”一詞,我們老祖宗早在300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了,但其含義不同于現代,主要有以下幾種。
含義之一,指京師。《詩經·大雅·民勞》有:“惠此中國,以綏(安撫)四方。”此處“中國”是指周惠王所在地京師洛陽,而不是指國家。《孟子》一書中也有“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孟子·公孫丑上》)。此處“中國”也是指京師。為什么說“中國”是指京師?這從《史記·五帝本紀》所載“夫而后(堯之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之“中國”的注解中可以得到佐證:“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含義之二,指中原。《孟子》一書中還多處提到“中國”一詞,不是指京師,而是指中原,如“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陳良(人名),楚產也(楚國人),悅(喜愛)周公、仲尼之道,北學于中國”(《孟子·滕文公上》)。《莊子》中提到“中國”一詞,也是指中原,如“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于知人心,吾不欲見也”(《莊子·田子方》)。不過,此時所說中原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地域廣,僅相當于今河南一帶。
含義之三,指各路諸侯。《禮記·王制》載:“中國、戎夷,五方之民(五方是指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其性(習俗不同)也,不可推移。”所謂蠻、夷、戎、狄,即東方曰夷,南方曰蠻,西方曰戎,北方曰狄。《左傳·莊公三十一年》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國則否,諸侯不相遺俘。”由此可見,春秋前期 “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相對使用的。那么,此處“中國”一詞究竟是指什么呢?《公羊傳·僖公四年》載:“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所謂“桓公救中國”就是救援邢、衛等國。由此可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何謂“諸夏”?《公羊傳·成公十五年》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
“諸夏”是漢族先民的古稱,常稱“華夏”,有時單稱“夏”,或單稱“華”。“華夏”一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失華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兩字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
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則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志。古時華夏民族聚居于黃河南北,以為該地區居天之中,故稱之為中國,也有中土、中原、中夏、中華之稱。這些稱呼,有時也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含義之四,指全國。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統一時期“中國”是指全國,分裂時期“中國”是指中原。“皇帝(劉邦)……繼五帝三王之業,統天下,理中國”(《漢書· 陸賈傳》)。這個“中國”就是指全國。但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從黃帝時期到清朝,中國境內曾出現大大小小的王朝約83個,卻沒有一個王朝將“中國”兩字直接作為其朝代的名稱。如漢朝的國號曰“漢”,唐朝的國號曰“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國號有宋、遼、金、元、明等,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條約上簽署的國名是“大清”等。
1912年辛亥革命后,成立中華民國,當時合漢、滿、蒙、回、藏5個大族為一家,定名為“中華”,全稱為“中華民國”,簡稱“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民族從此走上了偉大復興的道路。
∥00∥
前言
前言
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東方數千年,有著輝煌的過去,世界人民曾引領以望之。但進入近代,清政府腐敗和閉關鎖國,致國家日益衰敗而成為列強爭食的對象——先有英國發動的鴉片戰爭,后有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戰火在神州大地燃燒了近百年,國家滿目瘡痍,百姓在饑餓線上掙扎。
1949年10月1日,五星紅旗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中國人民重新站起來了。1978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從此飛速發展,中國人民開始富起來了。今日中國社會加速前進,我們正在向世界強國而奮斗。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國一定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國發展如此之快,變化如此之大,身在此中的我也感到很振奮——真是日新月異、一日千里!身處境外的一些人可能還不知道中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有的人對中國的認識可能還停留在過去,有些人還會問“中國有汽車嗎?是不是還在推板車?”“你們上海還要多少年才能趕上我們的新德里?”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問題。之所以有這種疑問,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中國。
世界上有的人由于不了解中國而誤解中國、懷疑中國、不喜歡中國。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想,他們不了解中國,是因為他們中大多數人沒有來過中國;誤解中國、懷疑中國、不喜歡中國,是因為他們對中國的了解和認識主要來自西方的新聞報道。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西方媒體的宣傳中一直充斥著丑化中國的言論,很少有關于中國的真實報道。
為了幫助世人了解中國、消除對中國的誤解,為了回答中國為什么發展那么快,筆者特寫此書!
本書分四篇:地理中國、文化中國、歷史中國、近現代至當代中國。因涉及面廣,本書很難面面俱到,只能說是對中國的簡介。
另外要說明的是,本書有的數字只具有相對準確性,如各省、市、自治區人口數就在不斷變動中;又如山的高度,由于地殼的變動而有所變動,加之由于有的山國家沒有精準測量過,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準確高度;江河湖泊也有類似情況,由于泥沙的淤積,其長度、面積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變化。由于上述原因,本書所采用的數字只具有相對準確性,無法做到精準化。對書中疏漏之處,希望廣大讀者多多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