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真正培養和激發人的想象潛力與創造力?我們現有常規的培養方法該如何有實質性的改變?希望讀者通過此書,運用有效的方法對生活進行觀察,從中探尋出設計的創作靈感。本書以獨特的視角,從教學實踐中找到了有效的方法。
本書為藝術設計學科基礎讀物。由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藝術與設計學科一線教授與教師傾力完成,該學科于2017年發布的世界大學學科中榮列全球第26名,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該書通過在此學科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而成,并運用了獨特的裝幀設計。希望讀者們都能運用有效的方法對生活進行觀察,從中探尋出設計的創作靈感。
設計,是可以用來講故事的。煙雨天,桃花落盡,始祖且沿溪流探路。滿是苔蘚的濕地,草木間留下他的足跡。半個時辰之后,天色漸漸昏暗,且被一塊石頭劃破腳,血流不止。傷口過了十多天才愈合。他回想傷害自己的石頭,帶著鋒利的沿口,直覺告訴他這是啟發他要去做一件事。人類進化史的轉折就此發生。且回頭找到那鋒利的石頭,兩天后,石斧做成了。有了這工具,部落的食物開始充裕,從幾十口人很快擴大到上百口人。且的石斧,雖粗糲,但在他游走溪邊尋回石料時,就伴生了設計的核心思想。
萬年之前,人身體感知世界的敏銳度遠比當下的我們要犀利細膩得多。一個現代人誤入原始部落,一定很難存活下去,離開人造世界,他甚至無法察覺野獸靠近自己的危險。人造世界,物質文明不斷升級,技術演化即是效率目的,隨之而來,人的生物機能也隨之退化,誰也阻擋不了這腳步。
從天文視角看待地球地質,或把當代人放回到成形的初始階段,無論跨越的空間和時間多么遙遠,世間游蕩的魂息萬復不滅。這無形之力無處不在,又息息回響。這是不是天文物理學稱之的暗能量,或是我們還無法描述的事物?其實無需多解讀,我們腳下的每一草木、沙礫都是應答萬物靈息的那個。且的活動范圍,是雙腳跟隨獵物的生命故事,他涉足里程之遙遠,我們可能難以想象。無論是鎖定狩獵目標,還是制斧挑揀石料,他的判斷都依據觀察經驗。我們感知周遭世界的微妙,通過觀察與思索,體現出人的偉大。
陳永群,
張雪青,同濟大學教師,2014年獲工學博士學位,中國流行色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流行色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近年來致力于中國設計學科發展研究、設計基礎教學研究與實踐、設計與文化研究,尤其關注色彩與設計文化的關聯。從事發展中的中國社會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與設計文獻相關課題研究。參與上海市設計學高峰學科建設以及建設國際設計創新學院的政策研究。同時,作為平面設計師和環境色彩設計師主持和參與多項設計實踐項目,出版多本圖書。
龔艷燕,2003年獲得建筑學碩士,同濟大學教師,研究方向圖形設計,企業形象設計,廣告設計,版式設計,民間工藝美術。
花木遇景一
意識的游蕩二三
異想那邊七十一
物鏡再想一〇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