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資本論》是影響全球人數極多的著作之一。絕大多數人都知道《資本論》,但卻未必讀過。這是因為篇幅宏大的三卷本《資本論》博大精深,要想透徹通讀,絕非易事。為此,我們邀請我國知名的《資本論》研究專家、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邱海平教授,為我們編寫了這本《21世紀再讀<資本論>》,以期使普通讀者通過這《21世紀再讀<資本論>》,了解《資本論》的內容,掌握《資本論》的精髓,透徹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21世紀再讀<資本論>》共分為四個部分。其中,第1部分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時代背景、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的過程和創作《資論本》的過程,同時介紹了《資本論》的邏輯結構和所采用的方法論、所體現的哲學觀與歷史觀。第2部分至第四部分則分別介紹了《資本論》三卷本的主要內容,系統梳理了《資本論》的內容體系。
《21世紀再讀<資本論>》不僅能夠幫助讀者熟悉《資本論》這本巨著,更能夠幫助讀者全面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了解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觀念,能夠客觀看待新世紀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現象與問題。這也正是《21世紀再讀<資本論>》的出版目的。《21世紀再讀<資本論>》適合所有對經濟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資本論》影響了20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格局與軌跡,是世界十大思想巨著之一。《資本論》博大精深、篇幅宏大,有浩瀚三卷本,是馬克思花費40年時間,在閱讀1500種書籍、整理400余本筆記的基礎上寫成的心血之作。《資本論》已被譯成70余種文字出版,全球累計銷售20多億冊。盡管如此,仍有不少人沒有閱讀過《資本論》原書,不太了解其內容,不太明了其闡述的問題。
為此,我們推出了這本《21世紀再讀<資本論>》,通過《資本論》研究專家,手把手引導讀者來把握《資本論》的主要內容和精髓。
得益于專家名師的引導有方,《21世紀再讀<資本論>》在敘述上由淺入深。語言上則通俗易懂、娓娓道來,把深奧的經典打造成沒有門檻的大眾讀物,使得對經典的解讀沒那么繁瑣、深奧,對經典的通俗化又很規范、準確。
《資本論》是馬克思的主要著作,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經典文獻,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寶庫,是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實踐的科學指南,是全人類最寶貴的文化科學遺產之一。不僅全世界馬克思主義者不斷地從《資本論》中獲取理論營養,而且許多資產階級思想家、理論家也十分重視研究《資本論》,從中獲得教益和啟發。《資本論》不僅影響了19世紀下半葉以來的人類歷史,而且在人類探索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仍將起到巨大的指導作用。在科學認識復雜的現代社會經濟運動規律的過程中,《資本論》成為取之不盡的、無可替代的智慧源泉。當然,這絕不意味著我們只能把《資本論》的理論當作“教條”來背誦,它所提供的基本立場、理論和方法,將成為我們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
《資本論》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正是在以《資本論》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不斷取得勝利的。《資本論》也是一部關于市場經濟的經典之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仍然需要《資本論》的理論指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深入學習和研究《資本論》,對于科學認識當代資本主義和世界經濟發展規律、趨勢,對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人從1988年開始在中國人民大學從事《資本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長期的教學實踐表明,給學生講授《資本論》,對于培養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無產階級世界觀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由于《資本論》博大精深、篇幅宏大,怎樣使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掌握《資本論》的主要內容,也是教學工作必須解決的實際問題。雖然我們一貫主張,學習《資本論》,首先應該認真通讀或選讀《資本論》原著,但是,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直接閱讀《資本論》還是存在較大難度的。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資本論》的主要內容和更方便閱讀《資本論》,提供一些輔導性的讀物是必要的。
在大量參考同類和相關著作特別是本人曾經參與編寫的《(資本論)的范疇與原理》一書的基礎上,為了適應讀者的學習需要和習慣,本人編寫了這本《2l世紀再讀<資本論)》。本書全部內容采用問題解答的形式,并且嚴格按照學習《資本論》的邏輯順序來排列。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有關《資本論》的創作史,《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方法論以及邏輯結構等方面的問題進行解答,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依次對《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有關問題進行解答。
《(資本論)的范疇與原理》一書是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成保良教授主要負責組織編寫的。在此,向成保良教授以及曾經參與《(資本論)的范疇與原理》一書有關工作的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胡鈞、徐茂魁、楊志教授等表示衷心感謝。由于成保良教授已于幾年前去世,在征得楊志教授同意后,在該書的基礎上,本人寫就了這本《21世紀再讀(資本論)》。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和了解本書與《<資本論)的范疇與原理》一書在內容上的異同點。
本書既可作為學生的輔導讀物,也可作為教學的參考,同時還可供廣大社會讀者閱讀。
由于編者學識有限,書中紕繆難免,敬請同行和讀者批評指正。
邱海平,經濟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資本論》主講教師;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建設工程專家組成員,美國麻省州立大學高級訪問學者。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資本論》教學與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副秘書長、全國綜合大學《資本論》研究會秘書長。
主要研究方向為《資本論》與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著有《中小企業的政治經濟學》《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新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等著作和教材,在《人民日報》《紅旗文稿》《馬克思主義研究》《教學與研究》等報刊雜志發表論文近百篇。曾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第一部分
總論
一、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時代背景
二、馬克思是如何創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
三、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的過程是怎樣的
四、恩格斯是如何編輯、出版《資本論》第二卷、第三卷的
五、《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什么
六、如何理解《資本論》所運用的方法和方法論
七、如何理解《資本論》的邏輯結構
八、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九、馬克思劃分社會經濟形態的基本理論是什么
十、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目的是什么
十一、如何結合《資本論》的主要內容理解它的研究對象
十二、如何全面地理解《資本論》的方法和方法論
十三、《資本論》的體系結構如何體現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認識
十四、為什么說“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或減輕分娩的痛苦”
十五、為什么說“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
十六、如何理解馬克思關于“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機體”這一論點
十七、如何全面理解馬克思關于劃分社會經濟形態的理論
十八、《資本論》的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是什么
十九、理解《資本論》所必須了解的一些基本概念與范疇
第二部分
《資本論》第一卷主要內容
一、《資本論》第一卷的研究對象——資本的生產過程
二、《資本論》第一卷的邏輯結構和主要理論
三、《資本論》第一卷內容介紹
為什么商品成為《資本論》的起點范疇
商品的價值與交換價值的關系是什么樣的
為什么說勞動是商品價值的**來源
如何理解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的關系
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什么屬性?它們與商品的屬性有什么關系
商品的社會屬性怎樣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
價值的內在尺度與外在尺度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
馬克思是如何分析價值形式的發展過程的
……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21世紀再讀<資本論>》:
(二)如何理解馬克思關于研究對象的表述
關于《資本論》的研究對象,馬克思本人在《資本論》第一卷序言中有這樣一個明確的表述:“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
應該沒有疑問,這正是馬克思對于《資本論》的“研究對象”的最權威的表述。
問題在于:什么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呢?為什么說“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是和“生產方式”“相適應”的東西呢?“生產方式”“生產關系”“交換關系”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呢?為什么馬克思的這一說法與一般教科書關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的表述不一樣呢?究竟如何理解這兩種不同的表述之間的關系呢?究竟如何理解馬克思的這一表述與《資本論》全書的內容之間的關系呢?還有,馬克思為什么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作為《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呢?換句話說,馬克思為什么要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呢?
圍繞這樣一些問題,長期以來,學術界曾經進行過很多學術討論和爭論。爭論的焦點在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到底是什么?究竟是生產關系還是生產方式?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到底包括不包括生產力?
在這里,我們不必展示這些爭論本身,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正確理解馬克思這句話本身的基本含義。
我們必須了解什么是“生產方式”,什么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關于“生產方式”這一范疇,馬克思在不同的地方有許多不同的用法和含義:有時就是指生產力;有時指的就是生產關系;有時又是指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有時指的是“社會經濟形態”即一定歷史時期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有時是指勞動或生產的物質或技術形式(即用什么生產工具或技術進行生產),例如手推磨是一種生產方式,蒸汽推磨是另一種生產方式;有時是指勞動或生產的社會形式,即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結合的形式,這其中又有兩種不同的含義,一種是指具有一般性的勞動結合方式,例如個體勞動與協作勞動就是兩種不同的生產方式,另一種則是指具有特殊性質的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例如資本主義條件下是采用雇傭勞動的形式實現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來進行生產,而封建制下是采取土地租賃的形式實現農業勞動力與土地的結合來進行生產。
由于馬克思在序言中對“生產方式”的含義并沒有進一步的解釋,于是,由于上述馬克思在“生產方式”這一范疇用法上的多義性,引發了人們對于《資本論》研究對象的不同理解。綜合學術界的討論與爭論,本人認為,問題不在于《資本論》或政治經濟學要不要研究“生產力”,也不在于政治經濟學是不是“只研究”生產關系,關鍵在于如何結合《資本論》的實際內容本身,正確理解《資本論》的“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或“研究范圍”之間的關系。從《資本論》的實際內容上來看,毫無疑問,《資本論》是研究了生產力的,也是研究了作為技術或物質性質的“生產方式”的,例如第一卷中的協作、分工、機器和大工業理論。但是,并不能夠因為《資本論》有這樣的一些內容而認為生產力或勞動的技術方式本身就是《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正像不能因為《資本論》中還研究過經濟數量關系而認為《資本論》就是一部數量經濟學著作一樣。同時,既然馬克思這里說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那么顯然,如果把這里的“生產方式”直接理解為“生產力”或“生產勞動的技術方式”是說不通的。因為生產力本身或生產勞動的技術方式本身是無所謂資本主義或非資本主義的,雖然生產力或生產勞動的技術方式不可能脫離開特定的社會生產關系而孤立存在,但作為一個范疇,生產力或勞動的技術方式本身畢竟是與社會生產關系不同的東西。否則,這些范疇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與價值。按照辯證法的理解,一切事物都存在著聯系,但是,辯證法并不否定各個事物以及相對應的范疇或概念相對獨立的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