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活無以為繼的時候,他們繼承了人們數百年來的傳統,繼續抗爭下去就像反抗英國暴政的清教徒一樣,就像俄克拉荷馬州風沙彌漫時,移居美國的蘇格蘭和愛爾蘭人一樣,就像沒有東西可以充饑時,奮起反抗的愛爾蘭人一樣,就像納粹肆虐時,不甘屈服的歐洲猶太人一樣,就像在俄國、意大利失去土地,遠赴重洋尋求更好生活的人一樣。這些故事的共同點是,故事中的人物都面臨走投無路的困境,雖然一萬個不情愿,但他們仍希望到新世界開創更好的生活。他們和歷史上那些前赴后繼追求自由的勇士并沒有什么兩樣。
所以,他們離開了南方。
20世紀的黑人大遷徙持續了半個多世紀,它對非洲裔美國人和美國的意義不亞于南北戰爭中林肯解放黑奴,這次大遷徙重新塑造了美國的歷史,不僅改變了北方,也改變了南方。它迫使南方人重新尋找自己的靈魂,并廢除了種族隔離制度。當今美國的社會和種族面貌,都可以從這次大遷徙中找到根源。
芝加哥、紐約、洛杉磯、費城……一個個美國城市因為南方黑人移民的到來發生了改變。經濟、政治、音樂、體育,黑人移民的影響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祖父和祖母、父親和母親考慮再三決定離開,孩子的命運也隨之改變,他們或許不需要去黑人的專門學校,甚至有機會進入大學,也不會再看到自己的父母受辱,免除不知何時到來的可怕私刑,但也可能和家人在擁擠不堪的閣樓里長大,在泛濫的毒品中迷失自己,丟失南方的傳統又變不成北方人。雖然如此艱難,但內心深處的某種東西促使移民們跨越了許多障礙,讓他們得以在陌生的土地上生存下去,甚至戰勝了許多早已在那里生存的人。
不管個人的力量表面上看上去多么無力,至少大遷徙浪潮證明了個人決定擁有巨大的力量。成千上萬的非裔美國南方人不僅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也改變了整個美國的歷史。
伊莎貝爾·威爾克森的寫作不僅掀開了歷史的一角,同時也讓我們跟隨三位移民他們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本來絕不會在歷史書上留下名字一起走過漫長、艱辛、苦惱、迷茫甚至混亂的旅程,為了追求自由和新生活前往完全陌生的新城市,只有道聽途說的只言片語來做決定,他們沒想到去改變歷史、改變美國,他們想的只是為過好自己的生活去打拼,*終擁有的每一天都是一種恩賜,每次呼吸都是上天贈予的禮物。
☆ 漂泊的人如果能伴著他鄉的暖陽生息,也許能從塵埃中開出花來。
☆ 600萬人中三段從未相遇的人生,大歷史的浪花卻是每個人的全部。
☆ 《紐約時報》《奧普拉雜志》《亞馬遜》《出版商周刊》年度十佳圖書;《紐約客》《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衛報》年度*圖書。
在半個多世紀里,600多萬黑人離開世代居住的故土,為了一個難以預測的未來遷徙到美國的其他地方。有人是為了躲避無處不在的歧視和恐怖,有人是為了遠離近在咫尺的生命危險,有人是過上夢想中的生活。無論是南方熾熱棉花田里的女工,還是意外輟學的刺頭工人,還是擠進窄門的大學精英,他們或早有打算,或身不由己:離開,離開生我養我的土地,到一無所有的遠方去尋找新的生路。
三段截然不同、從未相遇的人生,卻是一股浪潮中的水花,從南方走出,走向自己的應許之地,一次決定,命運便不再回頭。北方和西部就是他們心目中的天堂,從那里回來的親戚朋友會穿金戴銀,炫耀他們從未聽說過的一切:高聳入云的摩天樓、蔓延數里的工廠,自由呼吸的空氣和美好的未來。
只是,一切真有那么美好?看似平等的地方隱藏種種無形的歧視,無根漂泊的孩子記不起故鄉也融不進新的城市……
沒有大遷徙,也許就不會有邁克爾·杰克遜和惠特尼·休斯頓的音樂、托尼·莫里森的諾貝爾文學獎、杰西·歐文斯的速度、比爾·拉塞爾的戒指、威廉姆斯姐妹的大滿貫、奧普拉的脫口秀、斯派克·李的電影、米歇爾·奧巴馬的總統之位。
普利策獎得主伊莎貝爾·威爾克森根據長期調查采訪,聚焦三位主人公,素不相識的他們被不同的潮流推動著,融入到移民大浪潮中,勾勒出一幅激蕩的歷史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