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根于選穴,精于技法,針灸技法于臨床療效而言至關重要。經過數代人的努力,灸法技法不斷完善,蓬勃發展,種類繁多。本書的出版旨在總結古今灸法,為針灸臨床工作者提供參考,提高臨床療效。本書由上、中、下3篇組成。上篇為灸法基礎,介紹灸法起源與發展、灸法的特點及其適應證、灸法的基本操作、艾柱灸、艾條灸、溫灸器灸、天灸、非艾灸、其他灸、保健灸法;中篇為灸法名家,介紹古今醫家灸法;下篇為灸法臨床,全面、系統篩選和整理了臨床各類疾病的灸治方法。本書共分2篇:上篇為基礎知識,詳細闡述各種工具、操作方法、作用機制和注意事項;下篇為臨床應用,全面而系統地整理了臨床百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
本書內容豐富而全面,可供中醫針灸醫療、教學、科研工作者參考。
灸法是針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中醫學寶庫中一顆閃亮的明珠,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長期以來,為我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貢獻。灸法是借助灸火的溫熱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刺激腧穴、經絡傳導,調整經絡與臟腑的功能而起到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和防病保健的一種獨特方法。
灸法的起源與火的使用密切相關。早在遠古時期,先人在煨火取暖的過程中,由于偶然被火灼傷而解除了某種病痛,從而得到燒灼可以治病的啟示,逐漸產生了灸法。秦漢時期,《黃帝內經》把灸法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進行系統介紹,強調“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晉代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都大力提倡針灸并用。唐代王燾在《外臺秘要》中更是棄針而言灸,由此可見當時對灸法的重視程度。以后許多針灸方面的著作,如宋代王執中的《針灸資生經》,明代高武的《針灸聚英》、楊繼洲的《針灸大成》,清代廖潤鴻的《針灸集成》無不重視灸法。灸法專著更是不勝枚舉,如三國時期曹翕的《曹氏灸方》、唐代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以及宋代的《黃帝明堂灸經》《備急灸法》、清代的《神灸經綸》等。
近年來,針灸作為一種簡便、快捷、安全、無副作用的綠色療法,已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受到各國人民的普遍歡迎。但隨之又出現了“重針輕灸”的現象,不僅在臨床、科研方面,而且在學術著作方面也是如此的,如針法著作層出不窮,灸法著作相對較少。有鑒于此,我們本著對灸法繼承、發展的信念,在整理精選古今灸法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臨床應用,組織編寫了《臨床灸法備要》一書,旨在全面系統梳理總結古今各種灸法,為業內人士及廣大針灸愛好者提供灸法相關知識。全書共分上、中、下3篇。上篇為灸法基礎,包括灸法的起源與發展、灸法的特點及其適應證、灸法的基本操作、艾炷灸、艾條灸、溫灸器灸、天灸、非艾灸、其他灸、保健灸法;中篇為灸法名家,對古今醫家灸法理論進行總結,列舉了古代延傳至今的經典灸法理論,及現代國醫大師、國家名老中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項目指導老師等具有較高榮譽或學術地位的針灸名家的臨床灸法治驗和學術觀點;下篇為灸法臨床應用,對艾灸治療的臨床疾病進行全面、系統篩選和整理?v觀全書,博古納今,內容豐富,學術性強,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本書主要讀者對象是中醫針灸醫療、教學、科研工作者,醫學院校學生和廣大針灸愛好者。全書結構簡潔,文字敘述清晰明了,使學習者易于學習和掌握。相信本書的出版,將為灸法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編者2020年10月
王富春,現任長春中醫藥大學針灸臨床中心主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藥領軍人才——岐黃學者者,長白山學者特聘教授,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優秀教師,吉林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吉林省名中醫,吉林省優秀專家,吉林省教學名師,中國針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針灸學會穴位貼敷專業委員會會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手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外治技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吉林省針灸學會會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審專家,國家自然基金項目二審專家,《中國針灸》《針刺研究》雜志編委,《世界華人消化雜志》專家編委,《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專家編委,《亞太傳統醫藥》編委,美國《TCM》雜志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