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實體店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但仍有無限可能
李鲆/文
從前有一句話叫作“一鋪富三代”,但現在許多實體店的生意并不好做,有些甚至可以說是非常慘淡,簡直就是在生死線上掙扎。
過去三十年,實體店從來沒有這樣危險過
最近這些年,幾乎大多數實體店,面臨兩個嚴峻的問題:
第一,成本不斷增加。
房租上漲,用工成本上漲……吃掉了很多利潤。
第二,客流量持續減少。
大家已經越來越習慣網上購物。電商、微商、社群團購和直播帶貨……分走了許多流量,進實體店消費的人就越來越少。
特別是2020年,受疫情影響,很多人盡量不出門,幾乎不進店消費。這簡直是雪上加霜。很多實體店,甚至是之前做得還不錯的實體店,直接就關張大吉了。
可以這樣說,實體店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過去三十年,都沒有這樣危險過。
那么,實體店是不是已經沒有未來了?
倒也不是。
只要簡單的細節優化,實體店就可以恢復生機
我之前給一些實體店做過咨詢輔導,有些實體店在短短幾個月時間甚至一兩周內,收入增加50%甚至增加200%,而且,幾乎沒有增加成本。
在疫情期間,經我指導的一家飯店,在同行紛紛倒閉的情況下,依然成功實現自救和逆襲,比沒有疫情時生意更好,收入更高。
我并沒有對這些實體店的運營做大的改造,多數只是簡單地優化了一兩個馬上可以上手的細節。
為什么可以做到呢?
其實很簡單,我發現了一個可以說是公開的秘密:大多數實體店,一直是在粗放經營,一直是落后于時代的。
電商、微商、社群團購和直播帶貨等商業模式,與實體店相比,它們在吸引客流、促進成交、客戶維護以及客戶裂變等層面,都領先太多。
只要用互聯網領域的邏輯和經驗,對實體店運營進行一些簡單的改進,就可以讓實體店恢復生機和活力。
實體店要想恢復生機,就應該張開雙臂擁抱互聯網。向電商學習,向微商學習,向社群團購學習,向直播帶貨學習,向知識付費領域學習,向一切先進的商業形式學習。
只要是有用的,就拿過來,為我所用。
產品過剩時代,客戶才是成敗關鍵
互聯網商業邏輯,與傳統實體店運營邏輯相比,有哪些根本性的不同呢?
前者更多地關注流量,也就是人。怎樣低成本獲取更多的流量,是互聯網創業者永遠在思考的問題。
在產品過剩、流量稀缺的年代,一家企業成功的關鍵,就是怎樣以最低成本獲得源源不斷的流量,就是怎樣擁有不斷復購的老客戶。
也就是說,你需要更多地去研究客戶,研究怎樣更多、更精準地抵達客戶,研究怎樣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不是租個門店,做好裝修,擺上產品,開始賣貨。
生意越做越好的關鍵是什么?
不就是客戶越來越多,成交率越來越高,并且可以不斷復購、消費嗎?
長期以來,實體店主要靠地理位置帶來自然流量(客戶);不像電商和微商,需要花錢、花時間去研究怎樣獲取流量,怎樣把流量的價值用到最大。
實體店也因此,幾乎沒有流量運營的概念,沒有把客戶掌控在自己手里,更沒有精耕細作,挖掘客戶的最大價值。
這是傳統實體店的短板,恰恰也是實體店可以迅速逆襲,煥發生機的關鍵。
做到“以人為本”,實現“四個轉變”
讓我們記住至關重要的兩句話:
誰能低成本解決流量問題,誰就可以做好任何生意。一個企業的真正價值,在于擁有多少可以不斷復購的老客戶。
傳統實體店的轉型升級,要真正“以人為本”,實現“四個轉變”:
(1)從單純線下向雙線融合轉變;
(2)從公域流量向私域流量轉變;
(3)從經營店鋪向運營客戶轉變;
(4)從單純賣貨向多層后端轉變。
這“四個轉變”聽上去很高大上,實際操作起來可能很簡單。
甚至可能都不需要增加什么成本,只需要優化一兩個細節就可以了。
思維方式對了,做事就很容易。
我在本書的“思維篇”里詳細解析了“四個轉變”的方法,在“實操篇”則提供了大量案例供大家對標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