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金石學家葉昌熾說:“唐宋題名之淵藪,以桂林為甲。”桂林“有以桂海碑林為代表的古代摩崖石刻和山水詩文文化”,可見桂林石刻在桂林歷史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桂林石刻探微》是一部對桂林石刻進行介紹、梳理及研究的文化讀本。
《桂林石刻探微》向讀者勾勒出唐宋元明清桂林石刻的總體印象,厘清桂林歷代石刻的特點,又選擇數(shù)十件桂林石刻進行字辨、詩辨,通過不同版本的比較,一為考證石刻用字上的正確性,二為揭示石刻背后的風云際會、文史知識以及古人游賞山水間的仁智情懷。收錄100余張桂林石刻(拓片)照片,均為作者實地考察所得,圖文并茂,使石刻文字辨認有圖可依。
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們想象在未來某日,某人發(fā)現(xiàn)了桂林一處絕佳景致,這一景致此前從未被人發(fā)現(xiàn)過。某人找到您,請您幫忙寫發(fā)現(xiàn)這處絕佳景致的前后經過,以流芳百世。您會怎樣寫呢?您先思考著,我們來看看古人是怎么完成這一任務的。
唐大歷十一年(776),皇族隴西縣男兼御史中丞李昌崾領桂林、象郡之地。在桂林任職期間,李昌巎“考宣尼廟于山下,設東西庠以居胄子,備俎豆儀以親釋菜”,緊接著又身先士卒,“刃指荒榛,而授事為力。無幾,得茲穴焉”,新發(fā)現(xiàn)了獨秀山下一間石室,進而親力親為,和僚屬們一起開掘之,“于是申謀左右,朋進畚鍤。壤之可跳者,布以增徑;石之可轉者,積而就階。景未移表,則致虛生白矣”。記述新開石室過程的任務是由監(jiān)察御史里行鄭叔齊來完成的,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記錄這一開掘過程,我也不想多說什么,關鍵是鄭叔齊接下來還抒發(fā)了一筆厚重的議論:
豈非天賦其質,智詳其用乎?何暑往寒襲,前人之略也?譬由士君子,韜跡獨居,懿文游藝,不遇知己發(fā)明,則蓬蒿向晦,畢命淪悟,鹽車無所伸其駿,和氏不得成其寶矣。篆刻非寵,庶貽后賢。
一句話,再美的景致,沒有遇到李昌崾,那都是廢的。“何暑往寒襲,前人之略也?”這樣美的景致,它原本就是要等待李昌巎來發(fā)現(xiàn)的。這里鄭叔齊既用了比喻,又用了典故,拐著彎來謳歌、贊頌李昌巎開掘獨秀山石室之功。
再看另一個例子。唐寶歷元年(825),以侍御史內供奉出為桂管都防御判官的吳武陵跟隨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桂管都防御觀察使的李渤搜奇訪異,訪得桂林城西的隱山。吳武陵寫了一篇短文,記錄這次游蹤,鐫刻在隱山北牖洞內,吳武陵在短文中說,李渤“以泉石為娛,搜奇訪異,獨得茲山。山有四洞,斯為最。水石清拔,幽然有真趣,可以游目,可以永日。愚以為天作以遺公也,不然,何前人之盡遺耶?”隱山是要等到李渤來才得以顯露于世的。李渤對桂林山水的貢獻,除了開發(fā)隱山之外,還開發(fā)了南溪山,使得這些榛莽之地變成了游觀勝地。唐寶歷二年,被貶謫康州的李涉途經桂林,暢游了由弟弟李渤開發(fā)的南溪山,在《玄巖銘并序》中,李涉贊揚了李渤開發(fā)南溪山的功績,其抒發(fā)議論的思路和鄭叔齊、吳武陵是一樣的:
桂為郡也,巖其先之。有井室人民,百千祀矣。居是邦者,匪哲則豪。何四三里之內而巖不載于前籍?為巖將屈于古而合伸于今哉?為人未知其巖,巖俟人以時哉?青溪子昧而未詳也。
這么多年了,玄巖離城也不算遠,可別人就是沒有發(fā)現(xiàn),典籍里也沒有記載,莫非南溪山玄巖本來就是要等待李渤來發(fā)現(xiàn)、開發(fā)的嗎?
鄭叔齊、吳武陵和李涉抒發(fā)議論表達的意思被大文豪韓愈用一句話概括了。韓愈生活年代晚于鄭叔齊,稍早于吳武陵和李涉。其在《燕喜亭記》里記述了任職連州的太原人王弘中于其居所后邊的山丘荒地間發(fā)現(xiàn)并發(fā)掘了一處絕佳景致的過程,韓愈主動請纓,為景觀命名,把山丘命名為“俟德之丘”,表明它之前一直被淹沒,直到遇見了王弘中才顯露出來,有耐心等待的涵養(yǎng)。將石谷命名為“謙受之谷”,瀑流則命名為“振鷺之瀑”,等等,至于亭屋呢,就叫“燕喜之亭”,是取《詩經》里所說的“魯侯燕喜”之句來歌頌王弘中的意思。這一絕佳景致受到了連州居民的稱贊。
秦冬發(fā),生于1971年11月,中共黨員。供職于桂林電視臺,主任記者。桂林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著有《桂林石刻:史實與人事考略》(上、下)、《桂視屐痕:一個電視人的思考》等。
印象
唐代桂林石刻印象
宋代桂林石刻印象
元代桂林石刻印象
明代桂林石刻印象
清代桂林石刻印象
尋蹤
石刻上的桂林山水
遙想那些被毀的石刻
桂林明嘉靖平冤刻像尋蹤
北李南詹:宋代桂林石刻的雙子星座
從解放橋及其前世之漓江浮梁至翛然亭、松關及其他
從摩崖石刻看桂林龍隱巖洞稱謂之別
棲霞洞名變更記
誰的眼淚在飛?——桂林石刻上的涕淚泫然
桂林摩崖題名之內容及人稱演變舉隅
考辨
《張溶劉崇龜杜鵑花唱和詩》辨識始末
方信孺乳洞題詩石刻考辨記
靈渠“虬如”石刻考
元代《真空慧悟慈濟禪師寶所碑》破譯記
于越亭,一個古籍文獻的誤會
南溪山冷然閣與泠然閣辨析
桂林逍遙樓碑猜想與考證
湘南樓名緣何消失無蹤?
札記
再談桂林八景
難道是指大雁的屁股?
戲題夜夜黃夢
阮元的一日小隱
校訂出“兩個兒子”
宋四家“蘇黃米蔡”與桂林
范成大和《全唐詩》都錯了
桂學釋奠二圖源流記
再談摩崖與磨崖
附錄:愿做桂林石刻文化的“搬運工”——訪桂林市石刻文化研究者秦冬發(fā)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