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序/
中國中醫藥學歷史悠久,它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其起源與流傳已經超過了三千年,并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正如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的:“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中醫對惡性腫瘤的認識也是由來已久。甲骨文就有“瘤”字的記載,散見于中醫文獻中的舌菌、失榮、噎膈、反胃、乳巖、肺積、翻花瘡等名稱,都是對現代惡性腫瘤臨床表現的描述。
現代社會的無序發展,農藥、化肥的濫用,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社會競爭激烈、個人心理壓力增大等等因素,都造成當今社會惡性腫瘤發病率居高不下。而目前西醫治療惡性腫瘤也是苦無良策,基本治療手段還是沿用著手術、放化療這“老三樣”。
而中醫對惡性腫瘤的認知早在《黃帝內經》時代,已經運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原則,對它的成因、治療創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
今天,中醫面對惡性腫瘤發病趨勢“與時俱進”狀態,也要發揮自己的長處“與時俱進”,而不能死守著活血化瘀、以毒攻毒、軟堅散結這“三把火”不放。
我行醫近60年,深知惡性腫瘤非常難治,但也深知它絕對不是不治之癥,而是難治之癥。對惡性腫瘤的治療原則,我總結起來也不外乎兩條:其一,辨證論治,因人而異;其二,胃氣為本,調腎扶正。
崔葉敏醫生,2003年起隨我臨證抄方,2009年10月正式拜入門下,成為沈氏女科學術流派第20代傳承人。
崔葉敏醫生十數年來兢兢業業,遵循沈門“一切為了臨床,療效是硬道理”的臨床座右銘。他在臨床治療惡性腫瘤方面,頗有心得,可謂:入門而且悟道。他在臨床遇到腫瘤患者,都會詳細留下患者的就診信息,包括就診病情敘述、臨床檢查結果、治療過程以及其對患者的診治思考,詳細記錄在案,保留有近3000份比較完整的臨床治療醫案。
今選取有治療特色和臨床有特殊意義、資料比較完整的病例60例,分門別類,結集成書,名為《辨舌論治腫瘤》。相信本書的出版在弘揚沈氏女科、造福患者方面,都必將做出非同一般的貢獻,故我樂為之序。
宋代醫學家許叔微曾說過:“醫道之大矣,可以養生,可以全身,可以盡年,可以利天下與來世。”愿與學生、同仁和讀者共勉。
丙申立秋于北京崇厚堂
韓序/
癌癥是不治之癥,這可以說是流傳最廣的一個誤區,正是因為有了“癌癥是不治之癥”這個觀念,才有了“談癌色變”。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癌癥列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談癌色變”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應該要轉變觀念,理性看待癌癥,并對癌癥進行科學防治。醫學的不斷進步,讓很多癌癥患者看到可以根治的希望,甚至是晚期癌癥同樣有治愈的機會,而即便那些暫時做不到根治的癌癥,通過西醫、中醫的綜合治療,不僅可以讓病情得到控制、延長生命,實現帶瘤生存,還可以減輕痛苦、提高生活質量。
《辨舌論治腫瘤》是崔葉敏副主任醫師依據恩師沈紹功主任醫師臨證治療腫瘤經驗,會同師門張印生主任醫師,結合自己臨證時注重從舌辨證、立法、處方、用藥的連續記錄,編寫而成的著作,是醫生臨證運用理法方藥和患者病情演變的真實寫照,也是學術交流的一種形式。內容涉及運用中醫藥方法治療各種腫瘤,既有湯劑又有散劑,根據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雖然作者出自基層,編寫水平有限,但是實事求是,沒有半點虛假,真實可靠,值得同行們臨證借鑒。
崔葉敏同志,畢業于石家莊地區衛生學校西醫專業,后又到河北醫科大學中醫系、北京中醫藥大學進行中醫專業深造,中西匯通,并長期在基層運用中西醫兩法臨證治療病人,又得到我的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沈紹功教授的指點,臨床治療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別在用中醫藥治療腫瘤方面,既有老師治療腫瘤病人的經驗“先開胃口,后調陰陽”,又不斷汲取其他老師治療腫瘤的方法,豐富自己,校正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在腫瘤治療方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注重從舌論治腫瘤。由于他勤奮好學,醫術精進,治法多樣,療效確切,深受腫瘤患者的好評,已成為當地“名醫”,真是“民間出高手”。除在當地出診外,現每周還在河北中醫學院國醫堂出診2次。
《辨舌論治腫瘤》的出版,既是作者多年來臨床探索治療腫瘤的經驗總結,又是對先師最好的緬懷。本書源于基層,真實可靠,既詳細記載了病人的發病及治病過程,又保持和發揚了中醫藥辨證治療腫瘤的特色優勢。邀我為序,欣然應筆,這也是對基層中醫人員的一種鼓勵,樂為之。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
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
二○一七年八月五日
前言/
我的恩師——中國中醫科學院著名中醫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上海沈氏女科第十九代傳人沈紹功教授,因長期勞累過度,于2017年1月26日19時突發心疾病故。
師父的突然病逝,時至今日我仍不能接受,每日腦海里都是師父的身影,跟師學習的幾年經歷歷歷在目,感觸頗多。
我雖然是西醫專業畢業,但從小受家庭中醫氛圍的熏陶,對中醫比較感興趣。上學期間雖努力學習中醫,但受專業所限,學到的中醫知識太少。畢業后,我在縣離退休職工門診部工作,離退休人員大多喜歡接受中醫治療,所以臨床碰壁較多。我的中醫理論有限,沒有臨床實踐,沒有名師指點,成功談何容易?我下決心走出去,訪名醫,學醫技,以便更好地服務于患者。
從1999年5月開始,我在原中國中醫研究院培訓中心學習。其間,機緣巧合,遇到著名中醫專家沈紹功教授和他的得意弟子韓學杰教授。所有培訓班的學員,都被兩位老師的淵博知識和實用的醫技所折服,所以我下定決心,跟兩位老師好好學。從此以后,只要有兩位老師授課的培訓班我就參加。通過跟師學習,我對中醫的認識和應用有了大的飛躍。
從2003年5月開始我每月在北京跟診學習4天,跟沈老和韓老師在原中國中醫研究院附屬門診部、中國中醫研究院附屬針灸醫院、北京同仁堂醫院出門診,兩位老師的言傳身教使我的學識突飛猛進。經沈老多年考察,在韓學杰教授的引薦下,我于2009年10月28日正式拜沈老為師,成為沈氏女科學術流派第20代傳承人。
沈老家學淵博,學貫中西,融古創新,敢于求真存異。臨床上辨證精細、療效卓著,深得患者信賴;學術上治學嚴謹、精益求精,碩果累累。沈老的臨床座右銘是“一切為了臨床,療效是硬道理”,這也是沈老經常告誡我們的一句話。跟隨沈老學習多年,受益頗多,尤其在臨床治療腫瘤方面,在沈老和韓老師的指導下,我取得了一些成績。
農藥、化肥的濫用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社會競爭激烈讓人們心理壓力空前增大,如此種種,造成腫瘤發病率逐年增高,發病人數急劇增加,且發病人群年輕化的特點比較突出。雖然診斷、治療腫瘤的技術飛速發展,抗腫瘤藥物品種大量增加,但腫瘤發病率并沒有降低,治愈率和臨床緩解率并沒有大幅提高,患者大多在痛苦絕望中死去。西醫治療腫瘤已走到瓶頸處,沒有特別好的治療方法,有時只能無助地看著患者死去。
沈老根據臨床治療腫瘤數十年的經驗,提出了治療腫瘤的新思路,新方法,“先開胃口,后調陰陽”。患者就診,先管兩口,讓患者能吃能睡、二便通暢,只有這樣,患者見到療效,才會有信心接受治療,“帶瘤生存又何妨”!
沈老的指點迷津,使我在治療腫瘤患者的思路上豁然開朗,“帶瘤生存又何妨”!從此治療腫瘤患者拋棄了過去一味清熱解毒、抗癌消瘤、以毒攻毒、軟堅散結、活血化瘀的思路,應用辨證論治,運用沈老治療腫瘤的思路治療腫瘤,效果很快顯現出來。
跟沈老、韓老師學習的同時,我外出參加各種中醫、中西醫結合的腫瘤會議和腫瘤培訓班,四處拜訪腫瘤界名醫,如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黃金昶教授、東直門醫院李忠教授、北京市中醫院楊國旺教授、河北省腫瘤醫院李晶教授、山西中醫學院馬文輝教授、廣西中醫學院王三虎教授、山東千佛山醫院宋魯成教授、北京國醫堂中醫研究院副院長段汝欽教授、無錫徐氏中醫研究所所長徐書主任、天津醫科大學吳雄志教授等。他們都毫無保留地傳授他們的臨床治療腫瘤的經驗,使我在這方面的學識有了很大的提高。
臨床治療腫瘤要掌握整體與局部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是治療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整體狀況好者,當側重于局部腫塊的攻伐;晚期腫瘤患者病情惡化,全身衰竭時,側重于整體功能的維護,調理脾胃,重視脾胃腎的作用,補養氣血,增強患者抗病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患者痛苦,延長患者生命。
總的治療原則:攻局部之實,補整體之虛,調全身陰陽,正病態心理。
沈老認為四診中唯有舌診最為客觀,舌診主要由醫者直接觀察,不受患者情緒心理、患者家屬的論述及西醫檢查結果等因素的影響。舌診的變化可以客觀反映患者的身體變化,對腫瘤的診斷治療非常重要。我臨床就以舌診為首要的辨證方法,根據舌診指導臨床治療腫瘤。
舌診可幫助判斷臟腑氣血盛衰,分辨病邪性質,了解病位深淺,掌握病變范圍,辨寒熱、痰濕、瘀血,分析腫瘤病機所在,判斷正邪消長及病勢的進退,指導臨床用藥。我在臨床治療腫瘤患者時,會將患者的診治過程完全寫出來,包括患者在醫院手術或放化療治療的過程,以及在我門診就診的情況,患者的舌苔圖像及患者就診時的檢查結果都會用照相機拍攝下來。到目前為止,已保留近3000份患者資料,在電腦上占有622GB的空間。
2015年10月,沈老要求我將自己臨床治療過的腫瘤患者,選擇有特色的病例總結出來,寫一本書,必須真實可靠,不允許有虛假。我選取有治療特色和臨床有特殊意義、資料比較完整的腫瘤病例60例,這些病例大多經沈老和韓老師診治過或指導診治過。經過一年多的準備、整理和記述,時至今日,終于完成了沈老交給我的任務!
書中涉及的腫瘤按系統分類,分別為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婦科腫瘤及其他腫瘤8個章節。編寫時力爭以抓住共性、拓展思路、言之可信、用之有效、易于掌握為原則,重在突出治療過程和思路。舌苔圖像配合治療方案,按語分析每例腫瘤患者的治療思路和用藥特色。
本書中的治療思路和方藥,是我在學習沈老和韓老師治療腫瘤的經驗基礎上,結合跟隨黃金昶教授、李忠教授、楊國旺教授、李晶教授、馬文輝教授、王三虎教授、宋魯成教授、段汝欽教授、徐書主任、吳雄志教授等國內知名中醫腫瘤專家學習的體會,個人在臨床治療方面總結的一些實踐經驗。在此向各位曾指導我學習的老師表示感謝!感謝他們的無私傳授!感謝他們的大醫精神!
感謝沈老和韓老師在我寫書期間對我不厭其煩地指導!
感謝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張印生主任和我共同完成沈老交代的任務,他利用工作之余,一句話、一個字地推敲文稿,不辭辛苦!
感謝沈寧師兄和同門孫占山、王再賢、宋永江、郝紀松、王同正、李丕照、許建平師弟在我寫作期間給予的幫助!
感謝韓老師高徒中國中醫科學院劉大勝博士、張晗碩士、王鳳碩士在本書病案整理、修改及全書統稿過程中給予的幫助!
感謝靈壽縣李銀海和鄭艷芬兩位老師在病例采集及照片整理中給予的幫助!
最后,感謝我的愛人梁建英和我的女兒崔梁瑜,愛人建英幫助我整理腫瘤患者的資料,女兒梁瑜、良源幫我整理修改文稿,因為有她們在身后默默的付出和支持,才有我今天的圓滿收筆!
正因為有大家的無私幫助和奉獻,才有本書的完成,再次感謝大家對我的幫助!
本書寫成,可以告慰師父的在天之靈。師父似乎已知在世不久,早在去年秋天就為這本書做了序,殷切之心,躍然紙上。每讀一遍,信心百倍!盡管師父已在天堂,但師父的靈魂卻一直陪伴著我寫完這本書。想起師父,淚流滿面……
本書的一些觀點和方藥方法有待進一步完善,臨床療效有待進一步提高,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以便改進。
崔葉敏
2017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