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統社會一種自在的民間藝術,近代以來中國年畫經歷了深刻的歷史流變:從現實感較強的改良年畫,到以城市為坐標的“月份牌年畫,再到以“革命”為坐標的“新年畫”,以致當代國家文化政策推動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書關注百余年來不同社會轉折階段中國年畫的變遷,不僅要勾勒年畫藝術近代以來基本發展脈絡,更要將其置于動態的社會發展過程當中,搞清楚市場、技術、政治、文化等變量如何參與其間以及在這一轉變當中“人”如何適應社會變革的需要、參與塑造中國年畫的圖像模式、生產銷售、傳承發展,從而演繹年畫藝術發展的基本規律,厘清民???????紊?紊?紊??
自21世紀以來,隨著國家將傳統年畫逐漸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曾經一度在全球化、城鎮化大潮沖擊下奄奄一息的年畫重新煥發生機。與此同時,學界對長期以來“藏在深閨無人識”的年畫,由以往的一般性探討逐漸轉向從民俗學、藝術學、美學等多個學科角度的深入探究。不過,鑒于其“回歸”是在保留行將消失的文化記憶、保持民族文化多樣性的背景下展開的,故而今日的年畫研究更多地聚焦于傳統社會以“手工性”為主要特征的木版年畫。
事實上,自鴉片戰爭揭開近代中國巨型社會變遷的序幕以后,千百年來技法、題材、功能一成不變的年畫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改良年畫、月份牌年畫、新年畫等應運而生,時事新聞、新生事物、社會變革等競相成為年畫創作的題材,而與之相關的工具、材料、技法上也在不斷推陳出新,以適應大眾審美和市場競爭的需要。固然所有革新背后的根本推動力是近代以來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民俗等的變化,但我們也不能不為年畫旺盛的生命力感到驚嘆。年畫蓬勃生命力究竟從何而來是本書撰寫的重要考慮之一。
年畫在傳統社會長時期處于一種恒定狀態:內容題材多以歷史故事、民俗信仰、戲劇演義、耕織生產為主;技法大致有手繪、木刻套印、刻印彩繪等;功能上則是一種與民俗信仰、人倫教化相關、兼有傳遞時令信息的大眾家庭年節裝飾用品,一方面承載大眾的民俗信仰,另一方面又表達祈福迎祥的美好期盼。可以說,“穩”是傳統年畫最大的特征之一,數百年來年畫就是以這樣的狀態代代相傳。而近些年有成為學術熱點趨勢的年畫研究雖然對傳統年畫展開了比較多的收集、整理、探究,但是對這樣一種“靜止”狀態下的年畫當前所展開的工作更多只能從“是什么”的角度做平面、細致的“描述”。雖然其成果對后來者把握年畫的視覺形式、美學風格有所裨益,但不得不注意的是,以形式或風格主義人手顯然無法觸及圖像深層的政治及文化內容,無法了解年畫藝術歷史流變的全貌,更無法全面客觀地把握外力影響與年畫藝術內生的自發性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系,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在多大程度上主導了中國年畫的歷史發展軌跡。這些問題,恐怕只能放寬研究視野,從歷時性的角度去關注近代以來社會大變革時期年畫的歷史流變。
此外,還要對本書使用的“中國年畫”的概念進行特別說明。年畫研究權威王樹村先生認為,作為傳統民間繪畫中的一門獨立畫種,“中國年畫的顯著特征是與民間的世俗生活密切結合,是反映各歷史時期世俗民風的一面鏡子”。無論是改良年畫、月份牌年畫、抗戰年畫還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新年畫,其內容主題雖與新年風俗并不直接相關,印制工藝也突破了傳統的“木版彩印”增加了石印、膠印等近現代工藝,但它所呈現的商業文化、新人新事、根據地或新中國的新生活,仍然與彼時社會民風民俗相關,“所以也歸屬于年畫范疇”(王樹村)。故而,本書所使用的“中國年畫”,絕不單指手工制作的年畫,也絕不單指民間藝人創作的年畫,而是“包攬著所有世俗民風的年畫”(王樹村)。聚焦的范圍也不局限于基于“畫”的層面的一般性的年畫研究,而是擴大至年畫的繪刻、印制、銷售、流通各個環節,以及國家、社會(知識階層、年畫生產者及消費者)在不同社會變遷階段對年畫作為一種“社會存在”的認識、利用、塑造和改變,從而探究中國年畫近代以來“緣何如此”的歷史軌跡。
鑒于中國年畫長期以來被視為“匠畫”,不為士大夫和知識分子階層重視,以致與之相關的原始文獻檔案較為零散且不成系統,本研究成書過程中,不能不借助對朱仙鎮、楊柳青鎮、楊家埠等年畫產地田野考察所得數據、文書、口述訪談等新史料,以“記憶中的歷史”與“文獻記載的歷史”的相互考證來推進本項研究。即便如此,因個人能力、精力所限,田野考察的廣度、深度仍有不足,行文中舛誤亦在所難免,尤其是本欲對既往年畫研究“平面化”的范式有所回應,但自身在“立體化”“動態化”的努力和嘗試仍嫌不足。對于上述問題,筆者會在以后的續訂中不斷予以完善。
王昊,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歷史學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圖像文化與圖像史學。主持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朱仙鎮木版年畫的歷史流變與傳承研究”等多項省部級項目。
緒論
一、研究意義
二、研究現狀
三、研究方法與視角
第一章 千年變局與年畫改良
第一節 鄉土社會中的傳統年畫
一、中國年畫的基本歷史概況
二、傳統社會“超穩定結構”與年畫的“一成不變”
第二節 內外交相作用下的年畫改良
一、千年變局及民間視域的自發反應
二、民間藝人對年畫自發的改良
三、知識分子對年畫的改良
四、民國時期政府對改良年畫的介入和控制
第二章 商品經濟、社會革命與年畫的分流
第一節 商品經濟下月份牌年畫的發展
一、月份牌的概念及其由來
二、月份牌的歷史發展概況
三、繼承木版年畫傳統
四、汲取西方文化精髓
五、近代印刷術和攝影技術推波助瀾
六、都市商業文化與月份牌圖像范式的建構
七、社會變遷與月份牌的流變
第二節 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的“革命年畫”
一、魯迅倡導革命美術
二、抗日根據地革命年畫的發展概況
三、抗戰時期革命年畫的創作主體及其圖像模式
四、政治性與現實性考慮之間的革命年畫
五、社會變遷與革命年畫
第三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傳統木版年畫的制作與銷售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大木版年畫產地產銷概況
二、社會變遷與傳統年畫的流變
……
第三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新舊年畫的沖突和共生
第四章 改革開放后年畫的復興與轉型
結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