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城市地理學為研究視角,結合城市規劃學、城市經濟學、城市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理論與方法,對開發區發展歷程和發展階段總結的基礎上,以廣州開發區為主要案例,分析廣州開發區三十多年來的發展階段、空間演變及產生的空間效應,闡述造成這種變化的動力機制,揭示開發區空間轉型的方向和特征,同時也對其他不同層次、不同地域的開發區案例進行分析。
開發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產物,建立之初以“三為主、一致力”為定位,即以利用外資為主、以工業項目為主、以出口為主,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開發區不僅是各個城市強勁的經濟增長點、外向型經濟的主陣地、創新體系的核心區和改革開放的前沿,也是推動城市化的重要動力和主要載體。隨著國內外環境的變化,開發區經歷過發展熱潮,也遭遇過低谷,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區位的開發區也出現了明顯的分化和分異,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路徑。一些沿海的大型國家級開發區發展勢頭良好,從工業園區轉型為綜合性的新城區,而一些中西部、地方性開發區在激烈的競爭中衰落,走向整合或撤并。隨著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開發區在新一輪的發展中正承擔著新的角色和任務,面臨著功能的轉型和空間的優化。
開發區一般選址在城市的近郊或者遠郊,與城市保持一定的距離,相對獨立,被稱為“孤島”。隨著三十多年的發展,很多開發區空間不斷擴張,與周邊地區融合發展,與城市聯系加強。隨著開發區功能定位的調整,其產業特征、空間特征都在不斷變化,其自身空間結構和功能格局不斷優化,產城融合不斷加強,對所在城市空間形態、地域空間結構產生重要影響,成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重要的空間要素。在創新驅動的背景下,開發區正在向創新型的科技新城方向發展,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營造創新氛圍,這就對其城市功能、空間品質、生態環境、文化特質等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從空間角度來看,開發區一方面面臨早期產業空間的更新改造和功能完善,另一方面也在尋求新的發展空間,以滿足新一代創新型高新技術產業布局的需求。開發區和其周邊地區正面臨更高層面的統籌協調,需要做好分工合作和空間的優化。因此,非常有必要開展開發區空間拓展、演化、空間效應和空間轉型的相關研究。
王峰玉,漢族,1981年生,河南南陽人,現為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土木建筑學院副教授、國家注冊城市規劃師。2005年畢業于中山大學,2019-2020年在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城鄉發展與城鄉規劃設計。主要承擔城市總體規劃、中外城市建設史等課程教學任務。目前已公開發表論文20余篇,主持和參與河南省科技廳、河南省哲學社科和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10余項。
閆芳,漢族,1979年生,河南洛陽人,現為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土木建筑學院副教授、國家注冊城市規劃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在讀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城鄉規劃與設計。主持或參與編撰著作4本,以首作者身份發表論文近30篇,其中核心期刊10篇;主持和參與多項省級課題;獲得省級三等獎一項,廳級一等獎6項。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3 國內研究綜述
1.3.1 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研究
1.3.2 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研究
1.3.3 開發區轉型發展及與城市和區域之間的關系研究
1.3.4 小結
1.4 國外研究綜述
1.5 研究意義
1.5.1 開發區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1.5.2 城市化高速發展對空間拓展的需求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論基礎
2.1 產業集聚相關理論
2.1.1 韋伯的工業區位論
2.1.2 馬歇爾的外部經濟
2.1.3 胡佛集聚成因理論
2.1.4 波特的新競爭經濟理論
2.1.5 克魯格曼新經濟地理學
2.2 新產業區理論
2.3 增長極理論
2.4 城市空間結構理論
第3章 開發區的發展歷程
3.1 開發區的發展進程
3.1.1 世界開發區的發展
3.1.2 我國開發區的發展
3.2 我國開發區的發展階段
3.3 我國開發區的發展方向
3.4 開發區面臨的戰略問題
3.5 廣州開發區的發展階段
3.5.1 廣州開發區概況
3.5.2 發展階段
第4章 開發區的地域空間演變
4.1 開發區的空間演變
4.1.1 起步階段的點狀形態
4.1.2 成長階段的分散化布局形態
4.1.3 優化階段的團塊狀形態
4.2 廣州開發區的地域空間演變
4.2.1 地域空間演變
4.2.2 功能與空間布局的演變
4.2.3 空間演變趨勢
……
第5章 開發區的空間效應
第6章 開發區發展的動力機制
第7章 開發區的空間轉型
第8章 開發區轉型以河南產業集聚區為例
第9章 開發區發展轉型的其他案例分析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