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是近年來的一個熱門話題,英國著名供應鏈管理專家馬丁·克里斯托夫指出,21世紀的競爭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供應鏈之間競爭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能否實現供應鏈節點企業的共同目標。隨著供應鏈協同管理研究的不斷深入與完善,供應鏈成員間如何協同的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重視。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學術界和理論界對知識管理的深入探討和研究也為供應鏈協同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知識創新是供應鏈企業生存的基礎、發展的動力、提高競爭力的手段,為了獲得持續競爭優勢,應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供應鏈上的企業就有必要開展協同創新活動,所以將知識創新理論與供應鏈協同管理理論相結合,用于研究供應鏈成員之間的關系也成為本書的研究重點所在。
單個企業知識創新的研究很多,企業間協同知識創新的研究也有一些,但將協同知識創新用于研究供應鏈各成員之間關系的卻很少,所以本書將以供應鏈成員為研究對象,對其如何選擇彼此之間的?同知識創新關系進行深入探討。這一研究有利于擴展供應鏈管理研究的視角,豐富供應鏈管理理論知識。
供應鏈成員為了實現知識創新資源共享、分擔知識創新成本、分散知識創新風險、提高知識創新的成功率、更快地實現知識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必然要開展供應鏈成員間的協同知識創新。本書以系統論、博弈論、協同論、供應鏈管理理論、知識管理、知識創新為理論基礎,探討了供應鏈成員協同知識創新關系的問題,本書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在分析協同知識創新特征及過程的基礎上,以制造商為供應鏈核心企業,構建了供應鏈協同知識創新網絡模型。同時,將協同學引入了對供應鏈成員知識創新活動的研究,在協同商務環境下,建立了供應鏈成員協同知識創新關系模型,從而可以對供應鏈成員協同知識創新活動進行系統、動態的研究。
(2)建立了供應鏈協同知識創新風險的評價指標體系和多因素模糊綜合評價模型。根據知識創新風險來源的不同,將供應鏈協同知識創新風險分為供應鏈外部風險和供應鏈內部風險,運用多因素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供應鏈協同知識創新風險進行了量化評價,將方法應用于對河北省某醫藥企業的風險評價,結果有效。這為供應鏈成員規避風險,制定風險管理策略,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應用示例。
(3)綜合運用網絡分析法(ANP)和平衡計分卡(BSC)構建了供應商與制造商協同知識創新的層次關系模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針對協同知識創新層次關系的敏感性分析與評價方法。研究表明,在確定與供應鏈成員之間協同創新層次關系時,可以從利益、機會、成本、風險四個方面進行定位和選擇,依據變化的環境與戰略要素進行動態調整,并非最高層次的協作關系是最好的選擇,而應該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與不同的合作伙伴進行不同層次的協作活動,以達到風險最小,收益最大,并針對調整前后的協同關系進行評價,以保證和提升供應鏈的整體效能。
(4)基于BP神經網絡建立了制造商與分銷商風險評估模型,并利用Matlab軟件實現了對某制造商與其分銷商協同知識創新風險的實證分析,研究結果為管理者提早防范風險,制定相應的風險措施提供了理論依據。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基于Shapley值法建立了制造商與分銷商的收益分配模型,并加入風險因素對其結果進行修正,實現了供應鏈企業的利益分享、風險分擔,確保供應鏈協同知識創新的順利高效進行。
本書的研究豐富了供應鏈管理理論,對供應鏈成員協同知識創新的實踐活動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供應鏈協同知識創新的研究涉及面廣,且具有復雜的動態性,所以在研究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方面還有所欠缺,另外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時間倉促,本書難免有不妥之處,懇請讀者評批指正,也期望本書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前言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2 研究思路與方法
1.3 本書的創新點
1.4 本書的組織安排
2 文獻綜述
2.1 供應鏈管理概述
2.2 供應鏈協同管理概述
2.3 供應鏈中的知識管理及知識創新
2.3.1 知識管理及知識創新
2.3.2 供應鏈中的知識管理
2.3.3 供應鏈中的知識創新
2.4 供應鏈成員協同關系綜述
2.5 供應鏈知識創新風險概述
2.6 本章小結
3 供應鏈成員協同知識創新關系模型
3.1 供應鏈協同的概念、特征及其模型
3.1.1 供應鏈協同的概念
3.1.2 供應鏈協同的特征
3.1.3 供應鏈協同的模型
3.2 供應鏈協同中的知識創新
3.2.1 供應鏈協同知識創新過程
3.2.2 供應鏈協同知識創新網絡
3.3 供應鏈成員協同知識創新關系模型構建
3.4 本章小節
4 供應鏈成員協同知識創新的風險
4.1 風險概述
4.2 供應鏈風險管理
4.2.1 供應鏈風險
4.2.2 供應鏈風險管理
4.3 供應鏈成員協同知識創新風險
4.3.1 供應鏈成員協同知識創新風險的成因
4.3.2 供應鏈成員協同知識創新風險的特點
4.4 供應鏈成員協同知識創新風險評估模型
4.4.1 供應鏈成員協同知識創新風險識別
4.4.2 風險評估指標體系與模型構建
4.4.3 算例
4.5 本章小結
5 基于ANP&BSC的供應商與制造商協同知識創新關系模型
5.1 引言
5.2 模型構建與分析
5.2.1 ANP的提出
5.2.2 ANP分析問題的基本步驟
5.2.3 應用BSC評價敏感性分析調整前后的關系
5.2.4 BOCR則權重的獲取
5.2.5 確定供應商評價準則
5.3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結
6 制造商與分銷商協同知識創新關系分析
6.1 基于BP神經網絡的制造商與分銷商協同知識創新風險模型
6.1.1 制造商與分銷商協同知識創新的風險識別
6.1.2 制造商與分銷商協同知識創新的風險模型
6.1.3 算例分析
6.2 制造商與分銷商合作行為的博弈分析
6.3 制造商與分銷商協同知識創新的利益分配
6.3.1 制造商與分銷商協同知識創新收益分配方式選擇
6.3.2 基于Shapley值的制造商與分銷商協同知識創新收益分配
6.4 本章小結
7 結論
7.1 研究結論及創新點
7.2 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