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顯性契約不可或缺的補充,心理契約提供了認識雇傭關系的獨特視角,也是員工行為的強有力的決定因素。林瀾等編著的《心理契約及其對員工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基于中國高校組織情境的研究》基于文獻回顧,認為心理契約與員工組織公民行為(OCB)的內在邏輯關系體現在OCB的界定基礎和行為動機等方面。
《心理契約及其對員工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基于中國高校組織情境的研究》聚焦于高校組織情境中心理契約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主要圍繞四個問題:第一,中國高校教師心理契約和組織公民行為維度構成;第二,教師心理契約狀態如何影響其OCB;第三,教師心理契約類型如何影響其OCB;第四,教師與學校對學校責任履行的認知差異及其如何影響其責任履行與OCB。
本研究開發了中國高校教師心理契約與組織公民行為問卷,發現高校教師心理契約中的學校責任包括生存保障、制度支持、資源支持、溝通參與、成長發展五個維度,教師責任體現為敬業守規、關心學生、科研投入、認同支持、活動參與五個維度。高校教師OCB由學校公益、同事公益、學生公益三個維度構成。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第一,教師心理契約中的學校已履行責任和學校未來責任與其學校公益行為、同事公益行為、學生公益行為的履行顯著正相關。學校已履行責任激發教師反應式回報,教師對學校未來責任履行的預期激發其前瞻式回報;前瞻式回報的動機強于反應式回報;回報對象的優先順序為學校、同事、學生。第二,共同投資低型在學校公益行為上的得分最低,共同投資高型和教師投資過度型得分最高;共同投資低型和教師投資不足型的同事公益、學生公益行為得分均顯著低于共同投資高型和教師投資過度型的相應得分。第三,教師和學校視角對學校已履行責任和未來責任履行的認知差異顯著;并且認知差異均只與教師責任中的認同支持維度、組織公民行為中的學校公益維度顯著正相關。此外,本研究還采用質性研究方法,結合深度訪談數據和上述結論進一步探討高校教師心理契約和組織公民行為的特點和規律,并對高校心理契約管理實踐提出針對性較強的建議。
本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創新主要體現為:第一,豐富了心理契約的責任內涵,提供了理解OCB動機的新視角;第二,擴展了心理契約的研究視角;第三,針對高校教師群體進行差異研究;第四,嘗試了量化和質性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林瀾等編著的《心理契約及其對員工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基于中國高校組織情境的研究》聚焦于高校組織情境中心理契約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具體而言,本書主要圍繞著四個研究子問題:第一,中國高校教師心理契約和組織公民行為維度構成;第二,教師心理契約狀態——即教師感知到的學校責任履行程度如何影響教師OCB履行;第三,教師心理契約類型如何影響教師OCB履行;第四,教師與學校對學校責任履行的認知差異及其如何影響教師責任與OCB履行。出于文化適用性和樣本適用性的考量,本書自行開發了中國高校教師心理契約與組織公民行為問卷,并發現高校教師心理契約中的學校責任包括生存保障、制度支持、資源支持、溝通參與、成長發展五個維度,教師責任體現為敬業守規、關心學生、科研投入、認同支持、活動參與五個維度。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意義
第三節 技術路線、結構安排和創新之處
第二章 文獻綜述
第一節 心理契約研究述評
第二節 組織公民行為研究述評
第三節 心理契約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的研究述評
第四節 當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本研究切入點
第三章 中國高校教師心理契約與組織公民行為問卷編制
第一節 編制預試問卷
第二節 預試與問卷修訂
第三節 正式測試數據收集
第四節 教師心理契約與組織公民行為結構驗證
第四章 研究框架與實證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假設與理論框架
第二節 實證研究設計
第五章 數據分析和結果討論
第一節 教師心理契約狀態對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
第二節 教師心理契約類型對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
第三節 教師與學校對學校責任履行的認知差異及其影響
第六章 研究結論、深入探討及展望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深度訪談
第三節 高校心理契約管理建議
第四節 研究局限和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附 錄
致 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