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立足地學前緣,緊扣國家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需求目標,以三峽庫區后續發展過程中不同本底類型的典型樣區為研究對象,在研究三峽庫區脆弱生態與三峽大壩安全運行的互動作用基礎上,構建生態補償標準多元化指標體系,通過生態補償標準(額度)與指標體系之間的量化關系,引入地理要素和社會經濟發展差異系數,構建差別化模型,科學確定區域間生態補償的分配標準,以動態化模型構建為切入點,提出生態補償強度的概念,探求三峽庫區后續發展生態補償標準的變化規律,引入選擇性獎懲機制,構建非對稱演化博弈模型,剖析生態補償利益群體間的復雜關系,提出最優化環境保護穩定策略,完善生態補償動態演化機制,評估三峽庫區后續發展生態效益,該成果能為三峽庫區乃至其他類似大型庫區生態補償機制研究提供科學依據和指導。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1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3
(三)本書的主要內容和科研成果創新點 10
第二章 重慶三峽庫區后續發展生態補償脅迫因子及脅迫機理 15
(一)研究區域概況 15
(二)重慶三峽庫區后續發展生態環境評價 16
(三)重慶三峽庫區后續發展生態補償脅迫因子 25
(四)重慶三峽庫區后續發展生態補償系統動力學模型的建立 28
(五)重慶三峽庫區生態補償后續發展脅迫機理分析 32
(六)本章小結 35
第三章 重慶三峽庫區后續發展生態補償標準指標化研究 37
(一)生態補償標準指標構建方法 37
(二)重慶三峽庫區生態補償社會經濟條件量化指標體系 38
(三)重慶三峽庫區生態補償自然地理要素量化指標體系 40
(四)重慶三峽庫區生態補償社會公平量化模型 41
(五)重慶三峽庫區生態補償多維度量化模型 42
(六)本章小結 42
第四章 基于生態足跡思想的重慶三峽庫區后續發展生態補償標準量化研究 44
(一)研究方法介紹 44
(二)結果分析 47
(三)生態補償不同研究方法對比分析 59
(四)本章小結 61
第五章 重慶三峽庫區后續發展生態補償標準差別化模型構建 63
(一)生態補償標準差別化系數確定 63
(二)生態補償標準差別化模型構建 68
(三)重慶三峽庫區后續發展生態補償標準測算 71
(四)重慶三峽庫區后續發展生態補償政策及建議 84
(五)本章小結 87
第六章 重慶三峽庫區后續發展生態補償標準動態化研究 88
(一)重慶三峽庫區后續發展生態補償額度測算 88
(二)重慶三峽庫區生態補償系統動力學模型的建模 89
(三)重慶三峽庫區生態補償系統動力學模型的總體結構 91
(四)模型各子系統介紹 93
(五)模型的檢驗 97
(六)模型的方案設計 98
(七)不同方案模擬分析 99
(八)基于重慶三峽庫區后續發展生態補償動力學機制研究 104
(九)本章小結 113
第七章 重慶三峽庫區后續發展生態補償動態演化機制研究 114
(一)研究方法介紹 114
(二)重慶三峽庫區后續發展生態補償博弈模型構建 116
(三)重慶三峽庫區后續發展生態補償實證分析 123
(四)重慶三峽庫區后續發展生態補償模式研究 127
(五)本章小結 129
第八章 重慶三峽庫區后續發展土地利用變化及驅動機制研究 130
(一)重慶三峽庫區土地利用/覆蓋變化格局分析 130
(二)重慶三峽庫區土地利用/覆蓋變化動態變化預測 142
(三)重慶三峽庫區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生態響應 145
(四)重慶三峽庫區土地利用/覆蓋變化驅動力因子分析 152
(五)本章小結 157
第九章 重慶三峽庫區后續發展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以忠縣為例 159
(一)研究區域概況 159
(二)忠縣土地利用空間格局及動態演化規律研究 161
(三)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 169
(四)本章小結 176
第十章 重慶三峽庫區后續發展生態效益評估模型構建及應用 177
(一)重慶三峽庫區后續發展生態效益評估模型構建 177
(二)重慶三峽庫區后續發展生態效益綜合評價與分析 182
(三)重慶三峽庫區后續發展建議及對策 191
(四)本章小結 192
參考文獻 194
附件:調查問卷 200
索引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