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編年排列與類型學分析,將已發表的中國古代舍利地宮分為豎穴類、橫穴類及舍利孔類三種形制。南北朝時豎穴類地宮占據主流。隋仁壽三分舍利,為石函加筑了磚石護壙,地宮空間繼續擴大。橫穴類地宮濫觴于662年建成的法門寺地宮,并迅速被推廣為全國統一模式。舍利孔類地宮在南北朝末期淡出中原,但傳入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后卻一度流行。自晚唐至遼宋,地宮形制南北分野,南方多回歸豎穴類,北方多延續橫穴類,而南北過渡的淮河流域則二者兼用。此后舍利地宮式微。中古時期地宮形制演變與帝王對轉輪王思想、神圣空間的理解差異有關。舍利地宮總體上漸趨中國化、世俗化,但其間也有多次回歸印度、中亞“原真性”的嘗試。宋遼時期的殘損佛教造像群瘞藏坑,屬性是法舍利地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