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本書中講述了自己作為一名古典吉他演奏者的親身經(jīng)歷:他從小心懷音樂夢想,在十數(shù)年如一日刻苦練琴并體嘗演出的成功與失敗后,認識到自身的種種局限,忍痛放棄音樂事業(yè),經(jīng)歷多年遠離音樂的生活后又重新回歸音樂。
作者以回憶和現(xiàn)實交替的蒙太奇寫作手法,再現(xiàn)了青少年時期的學藝生涯,并以“練琴”二字為核心,貫穿起今日重拾吉他后對練習、表演、樂器、音樂以及人生的思考與感悟。庫爾茨作為人文學者的淵博睿智與他的音樂專業(yè)知識及體驗在書中交相輝映。
《練琴:重回音樂》是獻給吉他這門既普及又寂寞的音樂藝術的傾心之作,是關于練琴者及其摯愛樂器的動人故事,引發(fā)了無數(shù)職業(yè)音樂人和愛樂者的共鳴。
每一把吉他背后,都有一段青春與夢想。但吉他的世界,不只是索爾和塞戈維亞的美妙琴聲,更有偏見和誤解,以及長年孤獨練琴的艱辛。本書作者和譯者都是古典吉他專業(yè)人士,都深諳個中苦樂。
作者將其學琴經(jīng)歷寫得像小說一樣引人入勝,但更值得稱道之處,是他從“練琴”中悟出的關于練習的哲理,適用于人生的大小不同領域。
可曾聽說塞戈維亞大師也彈錯音?可知塔雷加與索爾的無奈?與吉他有關的種種知識和有趣軼事,本書中俯拾即是。庫爾茨廣博的閱讀與引證會讓閉門練琴者眼界大開。更重要的,是它以古典吉他式的浪漫典雅,絲絲入扣地道出所有樂器練習者的心聲。
格倫·庫爾茨(GlennKurtz),作家,學者,先后任教于舊金山州立大學、加州藝術學院和斯坦福大學。8歲開始學習吉他,高中畢業(yè)進入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古典吉他專業(yè)學習。大學畢業(yè)在維也納游學兩年后,最終放棄了成為音樂會古典吉他演奏家的夢想,轉向人文領域。之后在斯坦福大學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從事教學、研究和寫作至今。
林幻奇,出生于音樂世家,從小接受良好的音樂教育。2012年畢業(yè)于上海音樂學院,成為該院歷史上首位古典吉他專業(yè)碩士。曾在中國大陸首演意大利作曲家MarioCastelnuovo-Tedesco的經(jīng)典作品《小毛驢與我》。為吉他合奏團創(chuàng)作的組曲《調色板》于2014年8月在臺灣國際吉他藝術節(jié)上首演并獲得好評。在演奏和教學之余,積極投身于任何與吉他音樂藝術有關的文獻翻譯和研究工作中。
第一章 坐定
第二章 觸動琴弦
第三章 柔板與賦格
第四章 越練越錯
第五章 G大調練習曲
第六章 世上最美的和弦
第七章 《祈禱與舞蹈》
第八章 廚房音樂
第九章 《大教堂》
第十章 往事如音
第十一章 《藍色吉他》
第十二章 一件被誤會最深的樂器
第十三章 起身
附錄
聆聽
閱讀
六個月之后,北風正在波士頓街頭呼嘯,戈達德教堂的窗外暴風雪正在席卷整個城市。教堂里可以清晰地聽到雪花打在窗玻璃上的聲音,好像是千萬只銀質的大頭釘?shù)袈湓诘厣稀U麠澖ㄖ诳耧L中呻吟。然而,屋外的暴風雪卻加重了屋內的靜默,使氣氛變得溫暖而親密。有二十五個人膽敢冒著大風大雪的天氣來聽我的演奏。他們坐在木頭長椅上,旁邊的大衣和毛衣堆成了山。他們的靴子周圍都泥濘不堪。我準備了一個小時的曲目作為畢業(yè)音樂會的預演。不過,如果天氣預報準確的話,我們所有人都要被困在這個教堂里數(shù)天了。
……
我打算把所有的獨奏曲目都在這場練習音樂會上預演一遍。我可不想藏著什么到畢業(yè)音樂會的時候嚇唬聽眾。但是我卻沒有料到會有暴風雪。當音樂會開始,我奏起朱利亞尼時,北風不時地闖進來切斷音波,把我彈出來的音符吹得東倒西歪,就像窗外紛飛的雪花。墻壁發(fā)出的咯吱聲給朱利亞尼輕快的旋律蒙上了一層危險的色彩,好像這首作品的主題是被暴風雪追著跑一樣。不過在音樂里也有一些堅固的東西在抵御著這狂風。像這座教堂一樣,音樂成了這狂風的一個打擊對象,一個抵抗的支點。
“大伙兒聽一下這暴風雪的呼嘯吧。”在開始演奏巴赫前我這樣說道,并作出用一只耳朵聽著窗外那晶瑩的雪花飛舞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