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路征途:中信集團部分子公司發展模式》介紹:為回顧中信集團各主要業務領域的發展歷程,總結和梳理子公司發展中形成的模式和經驗,集團企業文化部與戰略發展部組織征集和整理了中信系統14家有代表性的子公司和分支機構的發展模式報告,匯編成《尋路征途:中信集團部分子公司發展模式》,供集團內部學習參考。
《尋路征途:中信集團部分子公司發展模式》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序在探索中前行
努力建設最佳綜合融資服務銀行——中信銀行發展模式
無邊界服務,無障礙運行——中信信托發展模式
從大項目大平臺到國際化的戰略布局——中信證券發展模式
堅持變革與創新,努力打造一流壽險公司——信誠人壽發展模式
堅持不懈地探索創新,構建特色類金融模式——中信資產管理發展模式
不求最大,但求最實——中信興業投資發展模式
堅持高端戰略,領跑重型裝備制造業——中信重工發展模式
秉持差異化競爭理念,組建“聯合艦隊”走出去——中信建設發展模式
堅持貿易與投資并舉,探索特色發展之路——中信金屬發展模式
精品—規!し⻊铡行盘└惶劁摪l展模式
探索集團化聯營模式,打造國際大型汽車零部件企業集團——中信戴卡發展模式
提供知識和技能,應對變化的世界——中信出版發展模式
夯實基礎,拓展多元,領飛通航——中信海直發展模式
注重規模與效益統一,建設能源領域的專業化公司——新力公司發展模式
版權頁:

插圖:

(三)主動求新求變,積極開拓創新
雖然國內外經濟形勢跌宕起伏,中信金屬的鐵礦石業務卻挺過了多個生死節點,穩居我國鐵礦石貿易商前列。2000年后,我國經濟開始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危機中逐漸恢復,鋼材產品需求開始旺盛,對優質進口鐵礦石資源的需求開始升溫。中信金屬憑借與上下游良好的合作關系,銜接力拓、庫博公司等國際大型鐵礦石供應商,與一些國有大型鋼鐵企業進行鐵礦石進口業務,和力拓公司開展國內分銷代理業務。代理業務盡管兩頭鎖定,盈利可期,但業務發展空間有限,難以實現規模和效益的大幅拓展,對上下游依賴性過強,不利于風險防控。因此,業務團隊做出了一個重要決策,即在維持原有代理業務的基礎上,開展自營業務。2008年下半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全球鐵礦石長協體系瓦解。以供需決定價格的市場經濟的核心特點得到最大體現。鐵礦石供需逐漸從資源稀缺向供求平衡轉變,而鐵礦石價格也如坐上了過山車,忽高忽低、波濤洶涌,稍有疏忽就可能巨額虧損。更為重要的是,原有的進口鐵礦石落地分銷、博取價差的業務模式,由于銷售時間滯后、流轉速度緩慢,已變得不可持續。在此動蕩艱難的市場環境下,中信金屬再次做出關鍵性選擇,果斷成立香港貿易平臺,開展美元轉口貿易,強化鐵礦石業務的穩定性,控制業務風險。在我國四萬億投資拉動效果退潮后,鐵礦石價格波動下行,曾經歷史峰值200美元一路破位下跌到100美元左右。伴隨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鐵礦石價格又屢創新低,2015年末已跌至40美元以下。這是無數鐵礦石貿易商共同的悲慘經歷。是否選擇開展鐵礦石金融衍生品的問題擺在了中信金屬面前。對于一直以來開展實物貿易的中信金屬來說,這又是一個艱難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