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公路養護技術與管理》依據公路行業最新的現行標準規范,緊密結合養護工程的實踐,系統闡述了目前國內外各種公路病害的現狀,對公路病害形成機理和預防措施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討,包括土木、機械、管理學科方面的內容。全書共分13章,主要內容包括緒論、路基養護、路面養護、橋梁養護、隧道養護、涵洞養護、沿線設施養護、突發災害的防治、綠化養護、高速公路養護、農村公路養護、養護技術與生產管理、路政管理等!秾嵱霉佛B護技術與管理》編寫過程中廣泛采集現有資料,吸收目前國內外公路養護工作的寶貴經驗,既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又密切結合公路養護的生產實踐。
《實用公路養護技術與管理》內容全面,切合實際,實用性強,可以作為廣大從事公路管理養護技術工作人員和養護單位機械專業人員工作指導用書,也可供各級公路管理部門領導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或作為公路養護與管理專業全日制教育、繼續教育及職業培訓教材。
第1章 緒論
1.1 汽車與公路的相互影響及作用
1.1.1 車輛荷載的作用
1.1.2 自然因素的影響
1.2 公路養護的任務與工程分類
1.2.1 公路養護的任務
1.2.2 公路養護工程的分類與作業內容
1.3 公路養護技術政策和措施
1.4 公路養護管理的發展方向
1.4.1 公路管理體制
1.4.2 公路養護機制
1.4.3 存在的主要問題
1.4.4 我國公路養護管理的發展趨勢
第2章 公路路基養護
2.1 路基養護工作的內容與要求
2.2 路基的日常養護與維修
2.2.1 路肩的養護
2.2.2 邊坡的養護
2.2.3 排水設施的養護
2.2.4 擋土墻、護岸和透水路堤的養護
2.3 路基翻漿的防治
2.3.1 翻漿發生的過程及其影響因素
2.3.2 翻漿的分類與分級
2.3.3 翻漿的防治措施
2.3.4 翻漿路段的養護
2.4 特殊地區路基養護
2.4.1 鹽漬土地區路基養護
2.4.2 黃土地區路基養護
2.4.3 沙漠地區路基養護
2.4.4 多年凍土地區路基養護
2.4.5 泥沼及軟土地區路基養護
第3章 公路路面養護
3.1 概述
3.1.1 路面養護的目的
3.1.2 瀝青路面養護的要求
3.1.3 水泥路面養護的要求
3.2 瀝青類路面的養護
3.2.1 瀝青路面的日常養護
3.2.2 瀝青路面常見病害破壞原因及維修措施
3.2.3 路面罩面
3.2.4 路面翻修與再生利用
3.2.5 路面補強
3.2.6 路面加寬
3.3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養護
3.3.1 養護要求
3.3.2 養護對策
3.3.3 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的常見問題
3.3.4 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見病害分析
3.3.5 裂縫維修
3.3.6 舊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鋪
3.3.7 舊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
3.3.8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寬
3.4 碎(礫)石路面及其他粒料路面的養護
3.5 改善土路面養護
3.5.1 基本要求
3.5.2 改善土路面
3.5.3 改善土路面的養護
3.6 路面基層的改善
3.6.1 基層的加寬與補強
3.6.2 基層的翻修與重鋪
第4章 公路橋梁養護
4.1 概述
4.1.1 公路橋涵養護的目的與意義
4.1.2 公路橋涵養護的主要內容和基本要求
4.1.3 公路橋涵養護的技術政策
4.2 橋梁檢查與檢驗
4.2.1 橋梁檢查
4.2.2 橋梁檢驗
4.2.3 橋梁技術狀況的評定
4.3 橋梁上部構造的養護
4.3.1 養護基本要求
4.3.2 橋面鋪裝的養護
4.3.3 橋面排水設施的養護
……
第5章 公路隧道養護
第6章 涵洞的養護
第7章 公路沿線設施養護
第8章 公路突發災害預防治理
第9章 公路綠化養護與管理
第10章 高速公路養護與管理
第11章 農村公路養護與管理
第12章 公路養護技術與生產管理
第13章 公路路政管理
參考文獻
。1)公路防雪設施,應維護原有狀態。對倒毀殘損的,應修理加固或補充;設置不當的應糾正,使其發揮防雪作用。
(2)路基填方高度不宜小于1m,即除滿足不同地區、氣候、水文、土壤等路基填筑的最小高度外,再另加50cm保護層。若受地形限制,路基填筑高度不夠時,應鋪筑保溫隔離層。隔溫材料可采用泥炭、爐渣、碎磚等,防止熱融對凍土的破壞。
。3)加強排水,防止地表積水,保持路基干燥,減少水融,做到最大限度地保護凍土。
①完善路基側向保護和縱橫向排水系統,分段截流地表徑流,使其通過橋涵排出到路基下方坡腳20m以外。
、诓坏闷茐穆坊履_20m以內地貌,不得挖除原有草皮。
、廴⊥量討O在路基坡腳20m以外。
、茉诼坊蟼20m處開挖截水溝,防止雨雪水沿路基坡腳長流或向低處匯集,造成地表水下滲,路基下動土層上限下降。
、菔杩_厹、排水溝等排水設施時,要防止破壞凍層,導致凍土融化,產生邊坡坍塌。
。4)養護材料要盡量選用砂礫等非凍脹性材料,不要選用黏土,重黏土之類毛細作用強、凍脹性大的養護材料。防護構造物應選用耐融性材料。選用防水、干硬性砂漿和混凝土時,在冰凍深度范圍,其強度等級應提高一級。
在寒冷氣候條件下,地下水或地面水浸溢到地面或路面上,自下而上逐層凍結,形成涎流冰,東北地區常稱為“冰湖”。涎流冰的治理可采用下列方法。
。1)將路基上側的泉水、夾層和透水層的滲水,從保溫暗溝(或導管)導流出路基外。如含水層下尚有不凍結的下層含水層,可將上層水導入下層含水層中排出。具體做法是:將泉水源頭至路基挖成1m深溝。上面覆蓋柴草保溫材料,再修一小壩積水井(觀察眼),路基下放導管(直徑30cm),管的周圍用保溫材料包裹,防止結冰,避免冰丘的形成。
(2)提高溪旁路基的高度,使其高于涎流冰面60cm以上。因受地形或縱坡限制不能提高路基時,可在臨水一側路外筑堤埂或在路側溪流初結冰后,從中部鑿開一道水溝,用樹枝雜草覆蓋加鋪土或雪保溫,使水流沿水溝流動,避免溢流上路。如地形許可,可將溪流改至遠離公路處通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