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國際學術界的前沿領域,對碳金融市場和相關政策進行了系統和深入的闡述。全書共分九章,系統地介紹了碳金融市場構成要素、碳金融產品創新、清潔發展機制下碳排放價格波動的驅動因素、碳期貨市場與便利收益的驅動因素、碳排放管制政策和發展低碳產業的財政政策、低碳技術投資決策評價、碳金融市場的經濟影響以及碳金融試驗區建設等相關內容。
本書不僅全面介紹了碳金融市場基本理論、管制政策和實踐操作,而且運用大量篇幅講述碳金融市場行為特征和管制策略等系列問題,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方法,既滿足中國企業、金融機構、政府決策者、市場投資者和套利者深入理解碳金融理論與市場政策等碳金融專業知識的需求,同時也對中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提供了碳金融市場以及相關政策的理論知識。
近年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我國“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深化改革開放、推進轉型升級的攻堅階段,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是限制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我國只有加快發展低碳技術,重視降低碳排放的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強化低碳發展的引擎作用,加快發展低碳能源產業、低碳材料產業、生態林業、低碳服務業,促進制造業向低碳方向發展,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才能突破資源和環境瓶頸。與之相適應,潛在碳交易量和碳金融服務市場將非常龐大,大力發展碳金融市場將成為實現我國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的必要條件。
碳金融市場是優化社會資源與環境資源配置、調劑社會資金流向低碳產業鏈的重要途徑和經濟手段。發展碳金融市場將給我國金融業帶來新的機遇。一方面,碳金融產品開發與發展是金融業務創新和增長的重要源泉。隨著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和優先發展低碳產業,企業將加大對低碳產業和節能減排的投資規模,其蘊藏的巨大金融需求為金融機構拓展新業務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碳金融市場可以推動社會資金從高耗能行業向低碳行業流動,建立有效的市場機制和利益導向機制,推動金融機構和實體經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此外,我國加速碳金融市場建設,逐步參與國際碳交易市場,有利于提升我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加快國際化步伐。
隨著我國政府對發展碳金融市場的日益重視,一些新的碳金融產品相繼出現,如各省市先后出臺了“綠色信貸”實施方案和具體細則,發放支持節能減排重點項目貸款超過千億元,成立了清潔發展機制基金(CDM 基金)和綠色碳基金等碳基金。中國銀行推出與碳排放配額掛鉤的碳基金和碳掉期產品,深圳發展銀行(后更名為平安銀行)推出與碳排放權掛鉤的本外幣理財產品,興業銀行推出低碳綠色產品消費的碳信用,發放綠色產業專項貸款等措施。 2012 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宣布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等省市為碳排放交易試點省市,2013 年正式啟動,2015 年有望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碳排放交易。我國還積極嘗試籌建和開發碳排放交易市場,開發標準化的碳排放期貨和期權交易合約,因此,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已初見雛形。
目前我國方興未艾的碳金融探索與實踐迫切需要前瞻性的理論指導。莫大喜、王蘇生、常凱等人的新著《碳金融市場與政策》可謂正當其時。我所熟識的王教授先后畢業于北京大學與芝加哥大學,曾長期從事金融機構管理工作,具有豐富的金融從業經驗,目前在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擔任教授、博導。長期以來,他對碳金融的微觀運作與宏觀監管有著特別的關注。這本專著詳細描述了碳金融市場實際運作、碳排放價格剖析、政府實施碳排放管制政策、清潔能源技術投資決策評價、碳金融的經濟影響以及深圳市碳交易平臺和相關制度建設等一系列問題,在充分借鑒國外相對成熟的理論和經驗的基礎上,系統地思考我國碳金融市場建設的頂層設計問題,是一部接地氣的著作,對推動我國碳金融市場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也為國內學者研究碳金融市場提供了有價值的學術參考資料。我認為,這是一部具有理論性、政策性和實踐性的金融力著。
當前,發達國家圍繞碳排放權已形成了包括直接投資融資、銀行貸款、碳指標交易、碳期貨期權等一系列新的金融工具為支撐的金融體系。由于碳排放的詢價權、定價權及決策主動權都被國外需求方控制,我國企業仍處在碳排放交易鏈的最下端,按照較低契約價格轉讓經核準認證的碳排放配額僅獲得非常有限的經濟收益。因此,我國現階段亟需大力發展碳金融市場,以利于日后在新的全球發展格局中掌握主動權,在國際經濟環境中進一步提高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此,我熱烈祝賀并贊賞王蘇生教授專著的出版,期待他進一步為促進我國碳金融市場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并能看到他更多的金融專著面世。
宋海 2013 年夏于北京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減排二氧化碳(CO2)的形勢下,低碳發展已成為世界潮流。發達國家和主要發展中國家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都承諾了2020 年前減緩碳排放的目標,碳排放空間和額度作為緊缺資源和重要的生產要素,在各國經濟發展和運行中越來越體現其價值。各國政府都采取一系列強化減排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激勵手段,其中,碳排放權交易作為一種創新型的市場機制,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采用。
碳排放權交易是以市場機制促進企事業減排,并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的有效手段。當前碳市場交易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基于履約的強制性交易市場,如歐盟內部包含1.2 萬家企業的碳交易體系(ETS) ,政府調控企業的排放額度,企業額度不足則需在市場上購買。而政府對企業免費發放的額度越來越少,最終過渡到企業排放都需要在市場上購買政府拍賣的額度,或在企業間進行交易。如果企業不能在其配額和購買的額度內排放,將面臨更嚴重的處罰。 清潔發展機制(CDM) 是《京都議定書》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基于項目的合作減排機制,發達國家提供部分資金,在發展中國家內實施減排項目,項目所產生的減排信用可抵消發達國家國內的減排指標。這既可幫助發達國家降低減排成本,又有助于促進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CDM 項目所產生的減排信用也可進入發達國家的碳交易市場。另一類是基于自愿的碳交易市場,由企業自主制定減排目標,自主進行交易,企業一旦加入交易體系,其自主制定的減排目標也應具有約束力,完不成目標則需在市場上購買減排信用。這種交易市場一方面是企業體現社會責任,樹立良好公眾形象的舉措;另一方面也是企業自加壓力,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打造低碳核心競爭力的自身發展需求。
我國已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深圳五個城市以及廣東、湖北兩省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這是地方政府利用市場機制實現自身減排目標的重要舉措,其運行機制類似于歐盟的ETS 。由政府對CO2排放量達到一定規模以上的企事業單位分配排放額度,并在政府監管下,允許企事業單位之間進行排放額度的交易。我國推進碳排放交易試點工作,首先是以市場機制確立碳價,為企事業單位采取減排措施和技術創新提供價格信號,促進企事業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另一方面,碳交易市場建立也要相應形成各行業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和標準、企業碳排放直報制度、第三方機構核查和認證制度等完善的體系建設,這也是我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下低碳發展的基礎能力建設,在支撐國內實現自主減排目標、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同時,也有利于應對全球碳減排體制變革趨勢和世界碳金融體系發展的潮流。
當前全球氣候變化談判進程出現新的形勢。2012 年底多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延續《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同時,結束“巴厘路線圖”下“雙軌”談判,開啟“德班平臺”下“單軌”談判進程,將確定2020 年后適用所有國家加強減排力度的國際制度框架,并對2020 年前各國加大減排力度作出安排。我國作為排放大國的地位突出,將面臨越來越大的減排壓力。當前由于國際談判處于轉折階段,以及發達國家經濟停滯和減排意愿不足,發達國家碳市場普遍活力不夠,碳價偏低,CDM 項目減排信用的發展前景也不甚明朗。但另一方面,當前已進入各國政府評審階段的IPCC 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更加強化了人為活動引起全球氣候變化的結論,進一步強調了全球實現控制溫升不超過2℃目標下緊迫的排放路徑。隨著“德班平臺”談判進展,各國都需加大減排力度,碳排放額度將愈加緊缺,碳價將會越來越高,碳市場也將越來越活躍,隨之而來的碳金融體系也將快速發展和成熟。
我國當前碳排放交易試點階段主要是企業之間排放額度的一級交易市場,在未來國際碳金融市場發展趨勢下,我國在逐漸形成全國統一碳市場的同時,也將逐步探索碳期貨、碳債券等二級交易市場,創造合理的碳金融產品,為企業低碳發展籌集基金,并為將來參與國際碳金融體系的建立和發展打造自身的優勢和核心競爭力。
碳交易市場以及碳金融體系的建立和發展需要有一個較長時期的探索過程,需要前瞻性規劃和戰略性部署,既要積極實踐,更需要理論上的創新和發展。本書全面介紹了碳金融市場基本理論、碳排放價格剖析、碳期貨市場行為特征、碳排放管制政策、低碳技術投資決策評價以及深圳碳金融市場試點運作,具有豐富的理論闡述和實踐經驗的分析,不僅為推動我國碳金融市場的建立和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考,也為國內研究碳金融市場規律提供了有價值的學術觀點。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原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
碳排放交易機制被認為是應對氣候變化和控制碳排放量最有效的市場機制。大力發展低碳產業,逐步完善低碳產業鏈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撐,亟需建立一個健康有效率的碳金融市場,借助市場機制推動資金流向低碳產業鏈,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目前國內碳排放供需方、金融機構、投資者、套利者等市場參與者對碳排放交易風險缺乏足夠的認識和理解,防范和規避市場交易風險能力相當脆弱,非常缺乏碳金融產品的投資組合、風險管理以及套期保值的管理技能。
本書圍繞國際學術界的前沿領域,對碳金融市場運作、相關市場政策以及碳金融試驗區建設等核心內容進行系統和深入的闡述。本書具有以下幾點創新:
(1) 系統地闡述了碳金融市場理論知識與市場實踐。主要介紹了碳金融市場構成要素、碳金融產品創新以及市場功能,碳排放價格驅動因素及清潔發展機制下的碳排放價格剖析,碳排放期貨市場及其便利收益驅動因素等碳金融市場專業知識。
(2) 分析比較碳排放管制政策及其政策效果。揭示了政府實施碳排放管制政策、碳交易機制、碳稅以及低碳產業發展的政策選擇,分析碳排放價格對低碳技術投資決策效果的影響和碳金融市場對產業結構的經濟效率、碳金融與生態環境的關聯效應、碳金融與能源安全的關聯效應,以及碳金融與上市公司市場價值和股票價格的相關性影響。
(3) 詳細介紹了深圳市碳金融市場試驗區的建設情況。在揭示深圳市建設碳金融市場的機遇與挑戰基礎上,詳細介紹了碳金融產品開發、市場服務模式以及碳金融市場試驗區建設規劃等相關內容,為國內其他省市開展碳金融市場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參考。
本書由莫大喜、王蘇生和常凱主編,段宇宙、王振宇、朱志強、徐靜霞、黃杰敏參與了部分章節的撰寫。最后由莫大喜、王蘇生和常凱對全書進行審閱、修改和定稿。
感謝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軟科學基金以及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給予經費贊助;感謝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為團隊成員提供良好的科研和學習成長平臺。本書在出版過程中還得到了清華大學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他們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和高質量的工作效率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最后,誠懇地歡迎同行專家和讀者對本書的論述和觀點提出批評,并提出寶貴的意見,您的意見我們將予以特別的關注。我們的郵箱:modaxi2011@126.com
莫大喜
2013 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