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吸取國內外先進的研究成果,探討學校管理的實際問題,包括學校管理理論、學校管理體制、學校管理方法、教師管理、學生管理、教學管理、財務管理、學校后勤社會化管理等內容。各章既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構成了本書的理論體系,既使讀者了解和掌握學校管理學的知識和理論,又有利于探討學校管理的新理論和新問題。 本書適合作為高等教育、網絡教育學校管理學相關課程的教材,也適合作為一線教師、教育科研者和學校管理實踐者的參考書。
學校管理學在我國是一門新興學科,改革開放以來才受到全面關注。盡管人們已經做了認真而艱苦的探索,也有了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但從總體上說,這門學科還不夠成熟,對解決教育發展中面臨的新問題指導性偏弱。學校管理學的這種現狀有必要對其進一步加強探索和研究。為了進一步提高學校管理水平,我們以我國學校管理的實踐為基礎,借鑒國內外管理科學的先進理論與方法,吸取國內外新的研究成果,探討學校管理實際問題,為此編寫了本書。
本書共分為8章:第一章介紹學校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學科特點以及我國和西方學校管理理論的產生和發展;第二章主要介紹學校領導體制、校長負責制、學校的組織機構和規章制度等;第三章主要介紹學校管理行政方法、經濟管理方法、法律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的含義、特點、作用以及在運用這些方法時的基本要求;第四章介紹對教師專業化的管理以及如何提高教師的積極性;第五章介紹學生管理的內容以及對學生道德行為和不當行為的管理;第六章主要介紹教學管理的組織系統和制度體系以及教學管理的過程;第七章主要介紹教育經費的來源與教育財政管理體制、學校財務管理的內容與方法,以及學校財務管理的創新發展;第八章主要介紹后勤社會化的基本內涵、后勤社會化的內容與運作以及后勤社會化的管理策略和模式。上述8章既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構成了本書的理論體系,既使讀者了解和掌握學校管理學的知識和理論,又有利于探討學校管理的新理論、新問題。
作為專業課教材,為適應各類讀者的需要,本書編者在設計框架、擬定提綱及具體的編寫過程中,力圖處理好以下兩個關系。
(1) 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學校管理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在理論闡述的同時,還必須充分考慮本學科的實踐性,并使之有機結合。為此,本書在注重全書整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同時,還在各個章節增添了許多案例,并試圖通過這些來自學校管理實踐第一線的實例,告訴廣大讀者學校管理學“是什么”以及闡明“怎么去做”。
(2) 繼承與發展的關系。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脫離前人研究的成果,本書也不例外。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我們參閱了較多國內外的相關教材和研究資料,繼承了前人豐富的學術思想、富有價值的研究結果和共識性的結論。當然,本書絕不僅僅滿足于繼承,而是希望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本書介紹學校管理的最新理論,對校長負責制的思考,根據案例來分析學校管理方法,對教師專業化管理的分析,對學生道德行為和不當行為管理的論述,對走班制、選分制、學分制的評述,對學校財務管理創新發展的介紹,對學校后勤社會化模式的分析等,均反映了編者在繼承的前提下力求發展的強烈愿望。
本書可作為教育有關專業的教材和參考書,也可作為廣大教育及管理工作者的重要讀物。感謝馮梅為書稿的整理與編排付出的艱辛勞動,使本書增色不少。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參閱了許多著作與文獻,也附上了豐富的拓展閱讀資源,在此對諸多學術前輩和同人一并表示感謝。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吳宏超
2014年9月于華南師范大學
第一章 學校管理理論
專題一 學校管理學概述
專題二 學校管理學的學科分析
專題三 學校管理理論的發展
第二章 學校管理體制
專題一 學校領導體制
專題二 校長負責制
專題三 學校的組織機構與規章制度
第三章 學校管理方法
專題一 行政管理方法
專題二 經濟管理方法
專題三 法律管理方法
專題四 思想教育方法
第四章 教師管理
專題一 教師管理概述
專題二 教師的專業發展
專題三 教師的激勵
第五章 學生管理
專題一 學生管理概述
專題二 學生管理內容
專題三 學生行為管理
第六章 教學管理
專題一 教學管理概述
專題二 教學管理系統
專題三 教學過程管理
第七章 財務管理
專題一 教育經費的來源構成與財政管理體制
專題二 學校財務管理
專題三 財務管理的創新發展
第八章 學校后勤社會化管理
專題一 學校后勤社會化概述
專題二 學校后勤社會化的內容與運作
專題三 學校后勤社會化的管理策略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