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出發: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媒體轉型研究》緊扣“移動互聯網”這一時代背景,從移動性、社交性、地方性這些特征出發,從媒體、內容與用戶三個維度,考察移動互聯網帶給中國新聞界的沖擊,以及中國媒體應對挑戰的轉型策略。加速、馴化、情感性、隱喻、制度創業等理論概念首次被用于考察媒體轉型,平臺、論證結構、受眾觀等理論概念首次運用經驗方法得到檢驗。
作者深入北京、廣州等地多家媒體機構進行考察和調研,收集了大量一手數據和研究資料,并且訪談了相關從業人員。豐富的一手資料使得本書內容翔實、給讀者以啟發性。本書的多項研究成果在國內新聞傳播學界尚屬首次,如關于媒體轉向平臺和智庫的兩條轉型路徑的研究、關于加速和新聞節奏加快對媒體的影響、關于數字平臺制度創業的研究、關于新聞情感性的測量指標、關于媒體受眾觀的轉變等等。
作者綜合運用內容分析法、訪談法、田野研究等多種質化和量化研究方法,研究設計完整,方法完備,邏輯性強,結論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陳陽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興趣為媒介社會學、政治傳播、全球傳播。曾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等多項科研課題,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幾十篇高質量論文。
長期從事傳播理論課和方法課的教學工作。除了講授新聞理論、傳播理論等課程之外,完整承擔了從本科、碩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階段的系列研究方法課程,著有教材《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引論 移動互聯網對新聞界的影響
第一部分 媒體
第一章加速的新聞編輯室——新聞生產過程中節奏加快的后果
第二章場域理論與媒體轉型——以 《南方都市報》智庫轉型為個案
第三章媒介化生存時代數字平臺的制度創業及影響——以快手扶貧為個案
第二部分 內容
第四章情感性因素的表現及變遷——對我國報紙新聞中情感性因素的研究
第五章 戰爭隱喻、國家身體與家國想象——基于語料庫的新冠肺炎疫情報道隱喻研究
第六章 從判斷轉向解釋——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評論論證結構的變化
第三部分 用戶
第七章 制造情感群眾——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國媒體受眾觀的轉型
第八章 “上網”的意義——貧困縣青少年的數字資本與互聯網使用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