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別談理論了,談談方法
互聯網和數字化時代是萬物互聯的時代,整個商業社會形成了一個更加龐大的系統,醞釀了大量的不確定性。在這樣的不確定性中,傳統的金字塔組織(hierarchy)尾大不掉,舉步維艱,而更加靈活的平臺型組織(platform-based organization)則可以抓住機會,對抗風險,如魚得水。
即使在工業經濟時代,金字塔組織的弊端也讓人痛心疾首。在這樣的組織模式里,以部門墻、隔熱層、流程桶、指標真空罩為特征的“大企業病”極大地拖低了企業的效率,不僅讓老板深惡痛絕,也讓員工倍感失望。在這樣的“內卷”里,員工的熱情和創造力被耗散,各種資源被浪費,一個個本來前途光明的企業逐漸暗淡,沉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
從另一方面說,基業長青的標桿企業,幾乎都在組織管理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它們中的翹楚,更是實現了組織轉型的突破,跳出金字塔組織衰敗的宿命,成為平臺型組織模式的先鋒。它們以10年以上的淬火鍛造,才有了組織今天的百煉成鋼,這讓人艷羨,卻又難以復制。商界里流傳的都是這些企業的傳說片段,而不是系統全貌;這些企業也愿意分享自己的境界,但不愿意披露操作的方法。于是,其他企業有心對標,卻無從下手。
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商業社會從來不乏對于組織轉型的關注,但這些關注更多留下的是理論與大詞,并沒有激發出方法論層面的共識。對于那些鳳毛麟角的轉型先鋒企業的觀察,也大多淺嘗輒止,淪為了紀實文學。一旦沒有方法論來連接實踐、反饋效果,所有的理論就會看似百花齊放,實則自說自話。
現在的組織轉型領域有點像個江湖。一個城市里武館林立,各門各派開門收徒、兵強馬壯,武功套路神乎其神,外宣口號響徹天際,掌門之間拱手作揖禮讓有加,商業互捧輕車熟路,行業看起來一片繁榮。偶爾有一天,一個不信邪的挑戰者突然闖入,挨個上門踢館,輕而易舉地挑翻了整個江湖。
長期提理論、造大詞、轉文案的組織轉型流派,就是這個江湖里的武館,而突如其來的不確定事件,可能就是那個不信邪的挑戰者。在互聯網和數字化時代,一定會有這樣的事件來襲,檢驗這些流派的實戰能力,到時候,這個虛假繁榮的江湖可能會很尷尬。
2018年,我出版了《釋放潛能:平臺型組織的進化路線圖》,初步拋出了平臺型組織的理論和方法論體系。2020年,我又出版了《平臺型組織:釋放個體與組織的潛能》,進一步對上述理論和方法論體系進行了迭代。穆勝企業管理咨詢事務所在這一領域的項目型實踐,則可以追溯到2015年;我個人對于這一領域的研究,則在2010年前就開始了。理論的研究讓我形成了清晰的體系框架感,而若干我親自操盤的一手案例則為這個框架添加了實踐的溫度。前者是本分,后者卻是底氣。正是因為瘋狂地投入實踐,我對平臺型組織的認知才能夠迅速升級,才有了本書的瓜熟蒂落。
在本書里,我為讀者奉上了最大的誠意,將穆勝企業管理咨詢事務所的方法論盡可能地進行了分享。誠然,涉及商業秘密的部分無法披露,但這套方法論的邏輯框架已然在本書里勾勒成型,顆粒度絕對飽滿。在此,我也真誠邀請有意愿的先鋒企業嘗試實踐。
其實,本書之所以坦誠地拋出方法論來接受各方檢驗,與我對于管理的信仰有很大關系。
我始終相信每個企業都擁有我們難以估量的“潛能”。往小了說,這種“潛能”是員工“個體”被壓抑的能力和意愿;往大了說,這種“潛能”是員工可以盤活的一切“組織”資源。讓這兩類“潛能”陷入囚徒困境、不能被釋放的瓶頸,正是金字塔組織形成的牢籠。
一方面,“潛能”是機會。如果我們能推動企業轉型為平臺型組織,讓員工對管轄的組織資源負責,掌握小老板一樣的權力,像做自家的事情一樣做公司的事,這些“潛能”就能得以變現,產出讓人驚訝的經營業績。
另一方面,“潛能”也是負擔。如果企業長期固守金字塔組織,老板總是把員工當成打工仔,總是一副“賞幾個碎銀”的態度,員工就會變成按部就班的“機械人”,“潛能”就會變成破壞組織的怨念,“潛能”越大,怨念就越大,企業必然會在某個時間崩塌。
經過多年驗證,我可以慎重而篤定地給出結論:平臺型組織是釋放這些“潛能”的終極答案。本書名為《重構平臺型組織》,“重構”二字傳遞的是一種堅定的信念—所有企業手中都有一把自己的“牌”(即掌握的資源),沒有必要埋怨這把“牌”不好,只要換個打法,就能夠釋放出“潛能”。說白了,相比原來的成績,不會變差,只會更好。而這種新的打法,就是構建平臺型組織。
我在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曾經涉足組織管理各大流派,包括流程再造、KPI管理、企業文化、中國式管理、阿米巴等。但我發現,這些模式都有明顯的漏洞,只是延緩了金字塔組織的衰敗,治標不治本。人們對這些模式的態度往往也存在一個誤區,即一旦發現可能的漏洞,就會寄希望于人性的“陽光面”,認為“員工也不都是壞人吧”“大家總有點正氣嘛”……
這種想法何其幼稚!用不完美的制度來考驗人性,結果一定是個悲劇。所以,每當有一種自稱優秀的組織模式冒出來時,我們只需要假設一個最壞、最聰明的人能不能從中“鉆空子”。如果有,這個組織模式就不可能成立,因為只要有一個人“鉆空子”,一定會有無數個人“鉆空子”。一旦這個組織模式經得起這種嚴苛的“檢驗”,它就可以讓最壞的人變得最好,讓組織內人性的善意最大化。
平臺型組織正是這樣一種可以經得起“檢驗”的組織模式,我相信它可以釋放出個體與組織的潛能。這正是我提筆寫本書的意義所在—相比理論,企業更需要這些方法。
本書按照我習慣的邏輯,共分為三個部分。
上篇解決“為什么”(why)的問題。這部分對于企業的組織轉型給出了更簡單直接的理由。金字塔組織必然導致的大企業病是根源,但無論是管理雙殺效應,還是互聯網與數字化時代的超級不確定性,都不足以讓大多數老板選擇組織轉型。真正讓他們集體行動的,可能是即將消失的黑暗維度紅利,以及共同富裕的社會導向。簡單說,紅利型的業績增量很快會消失,企業在組織管理上不可能再走粗放路線,要用“分好蛋糕”來推動“做好蛋糕”。
中篇解決“是什么”(what)的問題。這部分給出了平臺型組織的建設標準,不僅從組織模式的“形”和組織能力的“神”上分析了如何打造平臺型組織,更在組織結構(責和權)、激勵機制(利)和賦能機制(能)三大領域探討了具體的變革思路,即三臺架構、市場化激勵和知識流賦能。值得一提的是,本篇也拋出了“平臺型組織成熟度模型”,在三大領域界定了轉型階段,方便企業“按圖施工”。
下篇解決“怎么做”(how)的問題。這個部分深入三大領域,給出了更加詳細的操作方法。在每個領域,我都給出了一個基礎框架模型,統一操作思路;再進入每個領域的次級領域,我也盡量給出了能夠指導實踐的方法論模型,輔導落地實施。這個部分也明確提到,打造平臺型組織是個系統工程,但打造財務和人力雙BP(業務伙伴)組成的組織中臺,絕對是個最好的切入點。最后,為了匹配不同企業的實際情況,我給出了三種方案選擇:激進療法、保守療法、放棄轉型回歸金字塔組織建設。
在“平臺型組織”的主題上,我已有拙著若干出版。在寫作《平臺型組織:釋放個體與組織的潛能》前,我就有了“平臺型組織三部曲”的策劃,意在從理論到實踐全方位地呈現我對于這個主題的理解。
《平臺型組織:釋放個體與組織的潛能》算是第一部,是依托國內外標桿企業的案例,結合穆勝企業管理咨詢事務所團隊的實踐,提出一個可供大家討論和驗證的原創理論和方法論體系。本書則是第二部,繼續沿著第一部曲的原創體系展開內容,但幾乎全部以我們的一手實踐(或一手調研)作為支撐,其中,對于理論的刻畫更加模型化,對于方法論的呈現自然也更加細節化、更能落地、更有溫度。說白了,本書講的是我的組織管理世界觀,使用的是我的語言和詞匯,給出的是我經過驗證后認為正確的理論和方法。至于讀者是否有共鳴,就要看緣分了。但我相信,關注這一領域、有心實踐的讀者一定能夠從本書中讀出我用“實踐”背書奉獻出的誠意。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時候暫時放下理論,談談方法了。
穆勝
穆勝企業管理咨詢事務所創始人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博士后
跨界學者,同時擁有管理學博士、管理學碩士、法律碩士和經濟學學士學位,在平臺型組織、人力資源效能和互聯網商業生態三大領域有深度研究,更擁有數十個行業的研究積累。
平臺型組織模式開創者,真正將數字化時代組織轉型的趨勢口號升級為正統的理論體系,總結為可落地的操作方法,并推動了若干知名企業向平臺型組織的轉型升級。
人力資源效能趨勢開創者,倡導以人效為支點,用數據化人力資源方法推動經營,其觀點引領了數字化時代人力資源專業的進化方向,成為若干標桿企業人力資源創新的方法論依托。
擔任華住集團等明星企業的常年顧問或獨立董事,是多個新興企業的早期投資人。
《中歐商業評論》《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財富中文網等國內一線商業媒體的專欄作家或撰稿人。
已出版《激發潛能》《創造高估值》《平臺型組織》《人力資源效能》《重構平臺型組織》等暢銷商業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