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怎樣在太空中敲釘子》誕生于Bombora出版社的讀者發給謝爾蓋·梁贊斯基的問題,他們的問題千奇百怪,天真又不乏詼諧,簡單又不失睿智。將這些問題的答案匯集到一起,終就有了這本關于宇航員生活的書透過國際空間站的舷窗,一位宇航員一邊欣賞著我們這個星球,一邊在給我們講述著太空的故事。謝爾蓋·梁贊斯基用他那簡潔、幽默、生動的語言向我們娓娓道來,他講到了火箭、國際空間站和聯盟號的構造,與我們分享他太空飛行的體驗。
強烈推薦正在思考人生的年輕人閱讀這本書,為了讓夢想成為人生的目標并實現它,需要腳踏實地,不能好高騖遠,應該清楚要學習什么,要如何訓練,應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并對自己的能力有個正確的評價這些在本書中都有詳細的描述,宇航員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斷地學習。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注定要飛上太空,但堅持不懈的努力肯定會讓一個人在他心愛的職業中獲得應有的地位這也會是一場勝利。
我叫謝爾蓋·梁贊斯基,我是一名宇航員。
命運讓我兩次進入國際空間站,我有幸從衛星的高度目睹了我們的星球,并結識了一些讓夢想成為現實的神奇人物。應該說,小時候我并沒有想成為一名宇航員。當然,對我人格的塑造起到一定作用的是我的祖父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梁贊斯基 ,他參與了蘇聯的批火箭、衛星及行星際站的創建。然而,生物學卻對我更具吸引力,終是它引領我進入了太空。
每次航天歸來,總免不了要在公開場合演講:不僅僅要向對任何細節都感興趣的專家們講解匯報,以完善飛船和空間站的設計,對將來的項目做出改進;我更多的是面對那些不諳宇宙探索真諦,僅記得尤里·加加林 2 壯舉的人們令人欣慰的是,他們有興趣了解更多,
想獲取手信息。我相信,在這些見面會之后,他們將更加密切地關注航天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也許會有人愿意加入這項意義重大的事業中來。
各種見面會和講座上所提的問題五花八門:有為什么火箭在天上飛卻掉不下來類充滿童稚的問題,也有類似您把走私物品藏在哪兒的俏皮發問;有穿著航天服怎么撓鼻子的奇思怪想,也有在空間站上計算機網絡如何運行或您使用什么器材拍攝類充滿智慧的思想;等等。當然,問題的水準完全取決于觀眾:孩子們提的問題充滿童真妙趣,成人的問題詼諧而睿智,而商界代表們則更關心領先優勢、原動力和團隊創建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航天方法之類的話題。
這些提問經常重復,當然不是文字上的贅述,而是內容上的雷同。于是,有一天,我突發奇想:將這些問題收集整理到一起,并以書面的形式給予回答,況且由于互聯網的存在,我有類似的被采訪經驗。
該項工作是這樣進行的:Bombora 出版社向自己的讀者發出向宇航員梁贊斯基提問題的倡議,問題就以出現在網站上的順序發給我,我來回答。我先是把主要內容用錄音機錄下來,然后把答案轉換成經 過文學加工的文檔。當然,在終的書稿中,問題及其答案的編排不是按照接收的順序,而是根據內在的邏輯。首先是一些天真幼稚的問題,順便說一句,這也是難回答的問題;然后是一些實際問題,涉及宇航員在地球和軌道站上的日常生活。
我對有些問題的回答比較詳細,而有些則較為簡略。原因是,比如,關于對接組件的設計問題,您或許能意識到,回答只能淺嘗輒止,因為再深入下去將是林林總總純粹的技術數據,那是掰著手指也無法解釋清楚的內容。也就是說,一本科普讀物會馬上變成一部枯燥乏味的參考資料。而我認為,我的首要任務是將自己的航天知識傳授給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廣泛的受眾群體,在我看來,這是現代啟蒙教育的主要功能。細節問題,總能在專業書籍或互聯網上查找到答案(我本人也是在需要的時候利用這些資源),但只有通俗讀物才能提供審視 人類特定活動領域的廣闊視野。
不管怎樣,我盡力了。我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您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能了解到宇航員的工作情況以及為什么航天是人類的根本需要。
謝爾蓋梁贊斯基
宇航員,俄羅斯聯邦英雄,畢業于莫斯科國立大學生物系生物化學專業,后擔任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工作人員,曾任飛往火星之旅試驗隊長,是位在 2017 年飛行期間成為航天飛船乘組指令長的科學家。2013年,他和科托夫將未點燃的索契冬奧會火炬帶出艙外,進行了太空傳遞,并拍攝了視頻,這是奧運史上首次太空火炬傳遞活動。他在軌道站度過了300多個晝夜,進行了四次太空行走,拍攝了歷史上外太空全景視頻。
第 1 部分 關于太空及其他
什么是太空?
人為什么需要太空?
航天追求的目標是什么?
為什么飛入太空的是真人,而不是無人駕駛飛機或機器人?
航天帶來了哪些益處?
為什么我們要從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起飛?
太空與大氣層的分界線在哪里 ?
火箭的構造是怎樣的?
火箭為什么能飛起來?
需要多快的速度才可以進入軌道?
……
第 2 部分 怎樣成為一名宇航員?
從哪里可以了解到宇航員招募的信息?
招募活動多久舉行一次 ?
您小時候想過飛上太空嗎?
當一名宇航員需要了解哪些知識 ?
您認為哪一種訓練有趣?哪一種訓練艱苦 ?
宇航員身份在勞動手冊上是怎么寫的?您的工齡是多少?
宇航員的工作報酬有多高?
……
第 3 部分 飛行準備與飛往國際空間站
星城的宇航員是怎樣生活的?
為什么你們不僅在俄羅斯,還在其他國家進行訓練?
臨近飛行前宇航員們做些什么?
為什么需要隔離?
在隔離期間是否允許親屬探望宇航員?
起航前的一天是怎么度過的?
起航前您吃什么?
飛行前有什么傳統嗎 ?
宇航員去空間站都帶什么 ?
……
第 4 部分 國際空間站上的生活
國際空間站運行的高度是多少 ?
到國際空間站的距離相當于從哪兒到哪兒?
起飛過程中可能發生哪些緊急情況?對此要接受什么樣的培訓?
如果腳下沒有支撐物,會不會有手足無措感?
失重對自身感覺和健康有什么影響 ?
如果人們一直生活在失重狀態中,他們會是什么樣子 ?
失重狀態下如何在空間站上移動 ?
打噴嚏時聲帶向外噴出的氣流速度達到 50 ~ 100 米 / 秒,容速為 12 升 / 秒,
那么打噴嚏的推力是否足以使人飛到國際空間站的對面艙壁 ?
空間站上什么容易損壞?
您是怎么修理的呢?
在太空中能把所有東西都修理好嗎?
能在太空中敲釘子嗎 ?
你們在維修空間站時使用哪些工具 ?
……
第 5 部分 返回地球
需要提前多長時間開始做返回地球的準備?都準備些什么?
什么東西被裝入隔艙送進大氣中燃燒?
您從空間站帶走了什么?
為什么航天飛機像飛機一樣降落在跑道上,而聯盟號卻降落在地面上?
如何從地球跟蹤著陸情況?
著陸后會馬上發生什么情況?
宇航員為什么要戴墨鏡?您為什么沒有戴?
您飛行后的感覺:哪里疼 ?
宇航員著陸后被帶到哪里?
康復需要多長時間?
身體如何適應地球上的生活?
……
第 6 部分 飛行后的生活
宇航員飛行后做什么?
與地球相比,生活在國際空間站上有什么利弊?
對您來說,第二次飛行是否比次更容易(在情感上、身體上,在訓練計劃、
適應等方面)?
兩次飛行之間必需間隔多長時間 ?
您還想再次飛行嗎?所有宇航員都想重返國際空間站嗎?